这首《花朝》诗,由明代诗人皇甫汸所作,描绘了花朝时节的景致与情感。
首联“虞廷殷仲月,吴苑表芳晨”,以“虞廷”和“吴苑”两个典故起笔,分别指向古代的音乐圣地和江南的园林美景,点明了花朝节的背景与地点,同时暗示了时节的繁盛与美好。“殷仲月”指的是农历二月,正是百花盛开之时,“吴苑表芳晨”则描绘了吴地园林在清晨时分展现出的盎然生机。
颔联“故事聊成俗,风光半入春”,承上启下,通过“故事聊成俗”表达了花朝节作为传统节日,其习俗和活动逐渐成为地方文化的一部分,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风光半入春”则形象地描绘了花朝时节,春光烂漫,万物复苏的景象,仿佛春天的一半都融入了这美好的一天。
颈联“无言桃李色,一倍柳条新”,进一步描绘了花朝节的自然景观。桃李花开,色彩斑斓,却“无言”,仿佛它们静静地展示着自己的美丽;而柳条则在春风中更加鲜绿,生机勃勃,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大自然的多样性和生命力。
尾联“但恐繁华歇,何辞竹叶频”,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留恋。诗人担心花朝的繁华会很快消逝,因此希望可以频繁地饮酒赏花,以此来延长这份快乐与美好。这一句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生活情趣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不舍。
整体而言,《花朝》诗通过对花朝节景致的细腻描绘,以及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向往,同时也蕴含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