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三首(其三)

浴凤池边星斗光,宴馀香满上书囊。

楼前夜月低韦曲,云里车声出未央。

去国何年双鬓雪,黄花重见一枝霜。

伤心无限厌厌梦,长似秋宵一倍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在浴凤池边,星光闪烁,宴会后香气弥漫,装满了书囊。
夜晚,韦曲楼前的月亮低垂,云中传来车辆的声音,似乎来自未央宫的方向。
离开国都已多年,两鬓斑白如雪,再次见到黄花,如同霜降一般凄凉。
心中充满无尽的伤感,在漫长的梦境中,仿佛秋夜延长了一倍。

注释

浴凤池:指皇家或贵族的浴池。
星斗光:星光灿烂。
宴馀:宴会结束后。
上书囊:书生的书袋。
楼前:楼阁前面。
韦曲:地名,唐代长安城外的富人区。
未央:汉代宫殿名,此处借指皇宫。
去国:离开国都。
双鬓雪:形容头发斑白。
黄花:菊花,象征秋天。
一枝霜:一朵霜打的菊花。
伤心无限:极度悲伤。
厌厌:形容心情沉重。
秋宵:秋天的夜晚。
一倍长:感觉时间加倍漫长。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作品,名为《秋兴三首·其三》。从这短短的几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深邃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

开篇“浴凤池边星斗光”一句,以“浴凤池”作为背景,天空中的繁星点缀其间,营造出一种仙境般的氛围。紧接着,“宴馀香满上书囊”,通过对香气和书卷的描写,展现了诗人闲适、雅致的一面。

“楼前夜月低韦曲”一句,则将视角转向夜晚的庭院,明亮的月光洒在曲折蜿蜒的小路上,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有些许孤寂的情景。紧接着,“云里车声出未央”,则是诗人对远处车轮滚动声响的捕捉,这不仅增加了画面的深度,也让读者感受到一丝动荡。

“去国何年双鬓雪”这句,表达了诗人的乡愁和时光流逝之感。头发斑白,如同积雪,凸显出时间对人生的无情洗礼。接着,“黄花重见一枝霜”,则是秋天的景象,黄色的花朵在初冬的寒风中依旧绽放,虽被霜打,但仍不失其美丽,似乎也映射了诗人的坚韧不拔。

最后两句“伤心无限厌厌梦,长似秋宵一倍长”,则是诗人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和思念。梦境中的情感纠葛如同秋夜一样漫长而深沉,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不舍与哀愁。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丰富的情感流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以及对时光易逝、人事变迁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书辩才白云堂壁

不辞清晓扣松扉,却值支公久不归。

山鸟不鸣天欲雪,卷帘惟见白云飞。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

观湖二首(其一)

乘槎远引神仙客,万里清风上海涛。

回首不知沙界小,飘衣犹觉色尘高。

须弥有顶低垂日,兜率无根下戴鳌。

释梵茫然齐劫火,飞云不觉醉陶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观湖二首(其二)

朝阳照水红光开,玉涛银浪相徘徊。

山分宿雾尽宽远,云驾高风驰送来。

升霞彩色攲残火,及物气燄明纤埃。

可怜极大不知已,浮生野马悠悠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醉题信夫方丈

鹤作精神松作筋,阶庭兰玉一时春。

愿君且住三千岁,长与东坡作主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