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叹二首(其一)

世常羞贫贱,贫贱非我羞。

道成不见取,贫贱谁之由。

陛楯拥尧舜,廊庙居伊周。

面对岂无说,咫尺路阻脩。

浮云关太虚,白日光逆流。

嗟尔临人者,蔽贤天所仇。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翻译

世人常常以贫穷低贱为耻,但贫穷低贱并不是我所耻辱的。
我的道德修养如果被接受,就不会陷入贫穷低贱,这是谁造成的呢?
我如同陛楯般护卫着像尧舜那样的圣君,或像伊尹、周公那样在朝廷中任职。
面对这样的境遇,难道我没有话要说吗?只是眼前的道路似乎难以通行。
人生的浮云遮蔽了天空,光明的日光照耀却逆流而上。
感叹那些统治者,他们遮蔽了贤能之人,这是上天所不容的敌人。

注释

世常:世人通常。
羞:以…为耻。
贫贱:贫穷低贱。
非我羞:不是我所耻辱。
道成:道德修养成就。
不见取:不被接纳。
陛楯:比喻护卫高位者。
伊周:伊尹和周公,古代贤臣。
咫尺:近在眼前。
路阻脩:道路艰难。
浮云:人生的困难。
太虚:天空。
临人者:统治者。
蔽贤:遮蔽贤能。
天所仇:上天的敌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觏的作品,名为《感叹二首·其一》。通过这短短十行,我们可以窥见诗人的心境和他对世道的感慨。

首先,“世常羞贫贱,贫贱非我羞。”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上普遍将贫穷视为耻辱的不满,他认为贫穷本身并不可耻。接着“道成不见取,贫贱谁之由。”则是说真正的道德修养和才华并不因为贫穷而被人所认识,这种状况又是谁造成的呢?

在“陛楯拥尧舜,廊庙居伊周。”中,诗人通过历史上的圣明君主尧、舜和伊、周,表达了对当时政治腐败、德行沦丧的无奈。这些伟大人物的精神遗产现在只能在殿堂之中被缅怀。

“面对岂无说,咫尺路阻脩。”则是诗人面对现实,虽然有许多想说的,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畅所欲言。这里,“咫尺”是比喻语言的障碍,而“路阻脩”则形容前进道路的艰难。

接下来的“浮云关太虚,白日光逆流。”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悲凉。白天的阳光照耀着逆行的河流,这种违反常理的现象寓意着诗人对世事的不满与无奈。

最后,“嗟尔临人者,蔽贤天所仇。”则是诗人对于那些在位的人物,他们或迷失了正道,或有意掩盖贤才,感到痛心疾首。这里“蔽贤”指的是掩盖贤能之士,而“天所仇”则意味着上天所不容。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历史上的盛世与现实的衰败,表达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批评和个人情感的复杂纠葛。

收录诗词(338)

李觏(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雕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 字:泰伯
  • 号:盱江先生
  • 籍贯:来学者常数十百
  • 生卒年:1009—1059

相关古诗词

解汤延祖字

仲尼作经授曾子,明稽至孝之终始。

始于事亲终立身,以是扬名于后世。

大雅有言念尔祖,述脩其德乃为美。

圣训昭昭十八章,写之琬琰千馀岁。

汤生本由义方教,石磨沙荡求成器。

其名延祖有意哉,吾以子立为之字。

立身之道将何如,非曰凡人富与贵。

不贤而位何能为,蝇虫岂不披红紫。

周公亦人舜亦人,口衔日月坐天际。

勖哉见善勿迟疑,往往后生诚可畏。

形式: 古风

震山岩

鲜日媚晴霭,泉石闽融融。

酒未醴于春,揖翠迎春风。

坐映圭璧秀,六合开情悰。

昔人袖全璞,傲睨追冥鸿。

里闾味前尘,慨慕滋无穷。

蓄蕴非一身,出处固异同。

形式: 古风

题昱师房三笑图

高僧不出院,屏画三笑图。

客子倦游者,欲去复踟蹰。

古人骨朽不可追,今人相见如古时。

人间触事入吾笑,何必门前有虎溪。

形式: 古风

赠黄秀才别

朝闺入有籍,疏远难见君。

世眼不识道,贫贱无高文。

兰蕙生同草,鸿鹄心在云。

赠子喜别离,儿女安得闻。

形式: 古风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