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七夕》由宋代诗人韦骧所作,通过对传统节日七夕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爱情、人生及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
首句“此夕流传久不磨”点明了七夕这一传统节日历经岁月而不衰,其文化意义深入人心。接着“相逢樽酒且酣歌”描绘了人们在七夕之夜欢聚一堂,饮酒唱歌的欢乐场景,体现了节日的热闹与喜庆氛围。
“竿垂阮服终成强,腹晒隆书顾几何”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七夕的习俗与人物形象巧妙结合,表达了对传统习俗的思考。其中,“竿垂阮服”可能暗指悬挂灯笼或装饰物的情景,而“腹晒隆书”则可能象征着读书人或学者在节日中的状态,通过这些意象,诗人探讨了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
“漫道银潢能限隔,未闻河鼓畏风波”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银潢(银河)象征着天上的阻隔,而河鼓(牛郎星)则是民间传说中七夕故事的主角。这两句诗表达了即使存在距离和困难,人们仍然能够跨越障碍,追求心中的美好。同时,也暗示了人间的爱情与生活的复杂性,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最后,“楼间安用穿针乞,世上纷纷巧已多”以反问的形式结束,指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已经拥有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愿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穿针乞巧活动。这既是对传统习俗的传承,也是对时代变迁的反映,体现了诗人对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七夕》不仅描绘了节日的欢乐景象,更蕴含了对人生、爱情以及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视角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