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秋宵》由清代诗人高其倬所作,描绘了深秋之夜的孤寂与思乡之情。诗中以“离抱何时释”开篇,直接点明了主人公内心的愁绪与分离之苦,表达了对团聚的渴望和对离别的无奈。接下来,“秋宵特地长”一句,通过描述夜晚的漫长,进一步渲染了孤独与寂寞的氛围。
“梦回仍远塞,月好是殊方。”这两句诗运用对比手法,一方面描绘主人公在梦中虽身处远方边塞,另一方面又在现实中面对美好的月色却身在异乡,突出了现实与梦境之间的落差,以及身处异乡的孤独感。
“蜡泪红垂地,蛩声寒近床。”这里通过蜡烛的泪滴和蟋蟀的叫声,形象地描绘了秋夜的凄凉景象,蜡烛的泪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情感的累积,而蟋蟀的叫声则增添了夜晚的寂静与哀愁。
最后,“遥怜多病后,吟罢正回肠。”诗人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尤其是经历了疾病之后,这种思念更加深刻。吟诵完毕,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感慨与忧伤。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层层递进,展现了诗人对离别、孤独、思念等复杂情感的深刻体验,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具有较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