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六十三首(其十二)

熙熙风景不相饶,免见丹霞把佛烧。

莫谓开炉无一事,汾阳扇子手中摇。

祖师密旨,杳绝纤埃。应用无私,匪亏时节。

寒时寒,热时热。木佛放光明,院主生忻悦。

绢扇足风凉,衲僧摇不彻。

分明漏泄天机,底事因何不瞥。

若也玄关拨转,自然心眼豁开。

方信普通年远事,岂从葱岭带将来。

形式: 偈颂

翻译

熙熙攘攘的景色令人应接不暇,不愿见到丹霞山焚烧佛像的场景。
不要以为炼丹炉中没有事情可做,汾阳人手中拿着扇子轻轻摇动。
祖师的秘密教诲深藏不露,丝毫没有尘世的纷扰。
不论冷暖,该有的道理始终不变。木制佛像散发出光芒,让住持感到欢喜。
即使是薄薄的丝质扇子也能带来清凉,但僧人却无法动摇禅定的心境。
这明显泄露了天机,为何我却未能察觉。
如果能领悟到玄妙的门径,自然会心胸开阔。
这才相信这些都是久远以前的普通事,怎能是从葱岭带来的奇迹呢?

注释

熙熙:形容人多热闹。
丹霞:地名,可能指代焚烧佛像的地方。
汾阳:地名,可能指代某个人物。
祖师:宗教中的前辈或导师。
纤埃:微小的尘埃,比喻世俗的琐碎。
木佛:木质的佛像。
院主:寺庙的住持。
葱岭:古代山脉,这里可能象征遥远的地方。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僧人释道宁的作品,以日常生活的场景表达禅意。首句“熙熙风景不相饶”描绘了繁忙的景象,暗示世间万物都在流转变化中。接下来,“免见丹霞把佛烧”暗指修行者要避免执着于外在事物,如丹霞和尚焚烧佛像的典故,寓意超脱世俗观念。

“莫谓开炉无一事,汾阳扇子手中摇”以日常生活中的扇子为喻,说明修行并非无事可做,而是要在平凡中体悟禅理,如同汾阳僧手持扇子,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意。

“祖师密旨,杳绝纤埃”强调禅宗祖师的教诲深远,超越尘世纷扰。“应用无私,匪亏时节”表明禅法应顺应时节,无我无私,无论寒暑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

“木佛放光明,院主生忻悦”通过木佛象征的智慧之光,表达修行者内心的觉醒和喜悦。“绢扇足风凉,衲僧摇不彻”进一步深化禅意,即使寻常物品也能带来清凉,但禅的境界难以言表。

最后两句“分明漏泄天机,底事因何不瞥”揭示禅的奥秘,暗示只有领悟到内在真理,才能瞬间洞悉一切。“若也玄关拨转,自然心眼豁开”鼓励人们通过深入禅修,打开内心深处的理解。

整首诗以生活琐事为线索,引导读者体悟禅宗的智慧与修行之道,寓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收录诗词(153)

释道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六十三首(其十一)

问答尖新逞峻机,如将画饼要充饥。

纵经尘劫空劳力,争似忘言合大虚。

万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捞摝始应知。

形式: 偈颂

偈六十三首(其十)

时光迅速,不与人期。刹那异世,早见岁除。

未明心地,难免狐疑。

设使问似百川竞注,答如大海吞流。

古佛堂中,都用不著。

形式: 偈颂

偈六十三首(其九)

禅人莫莽卤,二月又初五。

透彻祖师关,一句该今古。

春色无高下,园林花木红。

总持门大启,何处觅圆通。

休问迷逢达磨,须知垂手尘中。

踏翻厚地,刺破虚空。人天榜样,佛祖家风。

敢与龙王斗富,自他兼济何穷。

翻身不露迹,直上妙高峰。渠无面目,三界为家。

解把过头杖,逢春点异花。

形式: 偈颂

偈六十三首(其七)

报慈家风,淡薄厨堂。诸事萧索,唯有金刚。

眼睛四海,禅人咬嚼。咬得破,旷劫无明。

须臾销铄,天上人间,自在快乐。咬不破,成结缚。

六用门头,尘缘竞作。你咬嚼,閒处著。

灿烂无瑕,光明闪烁。

几回觌面相呈,自是诸人讳却。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