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牛焘对已故次女的深切悼念。诗中充满了对女儿生前的回忆与不舍,以及对失去她的哀痛之情。
首句“生女爱甚儿,矧尔性窈窕”,表达了诗人对女儿的喜爱和对女儿美好性格的赞美。接着,“幼小寡笑言,夙慧颇自了”描绘了女儿年幼时的纯真与聪颖。诗人通过“自从往汝家,悬念萦怀抱”表达出对女儿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女儿独自持家的担忧。
“孤身持中馈,勉力勤栗枣”描述了女儿在家中独立承担家务的辛劳,表现了她的坚强与责任感。“生子足承欢,甫及离襁褓”则表达了诗人对女儿能够带来欢乐的期待,以及对女儿成长的喜悦。
然而,接下来的“我宦走风尘,行行悲且老”转折,揭示了诗人因公务繁忙而无法陪伴女儿的遗憾与悲伤。直到“七年迟归家,尔死骨久槁”,诗人终于回家,却发现女儿已经去世,这种突如其来的打击让诗人感到无比的痛苦与绝望。
“嗟嗟三冬草,何尝一日好。凉风坠霜华,萎地亦何早。”诗人以自然界的变化来比喻女儿生命的短暂,表达了对女儿早逝的惋惜之情。“芳魂返无术,灵风去竟杳。”进一步强调了对女儿离去的无法挽回和深深的怀念。
最后,“邱垄何处所,冷凄薄衾袄。母女谅依依,泉路怨缭绕。”表达了对女儿安息之地的追寻与对母女之间情感的怀念。而“梦中倘可语,别恨知多少。为我话寒暄,生前何懊恼。”则是诗人对与女儿重逢于梦中的渴望,以及对生前未能尽到作为父亲责任的懊悔。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朴实,通过对女儿生前生活的回忆和对失去她的哀痛,展现了诗人对女儿深深的爱与怀念,同时也流露出对生命脆弱和时间无情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