蠢尔海氓一首赠中丞平寇也中丞孰谓谓夏公邦谟也

蠢尔海氓,凭险构患。聚徒实繁,飙起滋蔓。

法网凝脂,因缘反汗。伊谁之愆,阶之为乱。

乱既不逞,岁亦荐饥。脱耒为挺,裂裳为旗。

焚庐揭箧,沉艎夺输。盘污窟据,??魁栖。

鲸氛方煽,羽檄来闻。皇赫斯怒,乃命中丞。

秉钺之帅,执宪之邻。司疆之彦,捍圉之英。

宠灵是藉,嘉谋佥同。显允元老,时维夏公。

建牙贾勇,开府临戎。在帷运算,对俎折冲。

肃肃中丞,申命有赫。革政以仁,授师以律。

厥角先崩,回面内逸。一鼓作气,曾不终日。

于廓青海,丹舰宵济。止必鸣桴,动必举旝。

天吴效顺,云祲敛翳。渠丑斯获,胁从罔治。

佳兵载戢,爰居载宁。商无弛市,农无辍耕。

旋凯奏肤,于周之京。皇心既怿,庆赏攸行。

桓桓中丞,致天之届。德威溥将,神风潜骇。

共帝波臣,易我鳞介。化衍遐圻,声流海外。

皇眷东顾,视民如伤。中丞法令,皎如秋霜。

治丝去棼,更弦解张。若降时雨,若熙春阳。

钳徒殊刘,甲士振旅。燕乐承休,式歌且舞。

稽首万年,受天之祜。小子作颂,嗣美吉甫。

形式:

鉴赏

这首诗《蠢尔海氓》是明代诗人皇甫汸为赞颂中丞平定海贼而作。诗中描绘了海贼凭借险要地形构陷祸患,聚众成势,肆虐一方的情景。中丞即指夏公邦谟,他被朝廷派遣平定叛乱。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法网凝脂”形容法律的严密,“伊谁之愆,阶之为乱”指出乱源在于某些人的过失,“鲸氛方煽,羽檄来闻”描绘了叛乱势力的嚣张与朝廷的紧急调兵遣将。通过这些描绘,展现了中丞夏公邦谟的英明果断和军事才能。

中丞采取仁政与军律并施的策略,迅速平定了叛乱,恢复了秩序。诗中提到的“一鼓作气,曾不终日”,形象地表现了平叛行动的迅速与高效。平定后,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市场繁荣,农业恢复生产,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最后,诗中表达了对中丞夏公邦谟的赞美,称其为“致天之届”,意即他的功绩如同上天的恩赐,不仅在国内得到广泛赞誉,还影响到了周边地区乃至海外。同时,诗中也体现了皇甫汸对中丞平定叛乱后,对民众生活改善的喜悦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赞扬了中丞夏公邦谟的军事才能和治理智慧,也反映了明代社会对于平定叛乱、恢复秩序的渴望与期待,以及对国家统一与安定的向往。

收录诗词(1592)

皇甫汸(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宪使蔡公督晋学政十二解(其一)

维扬肇域,泰伯始都。因江为浸,薮曰具区。

列国秦并,置郡首苏。海陵壮丽,畛畷膏腴。

形式: 四言诗 押[虞]韵

送宪使蔡公督晋学政十二解(其二)

剧矣兹邦,艰哉惟守。汉简二千,虞稽三九。

绩以政成,官由德懋。宠以缇辎,华以章绶。

形式: 四言诗

送宪使蔡公督晋学政十二解(其三)

桓桓蔡侯,产自昴精。诞岳之秀,挺国之桢。

为民司牧,与士作程。南参冯翊,东寄专城。

形式: 四言诗 押[庚]韵

送宪使蔡公督晋学政十二解(其四)

劝课农桑,发摘奸宄。被以仁风,臻于化理。

河内同声,颍川共美。匪直望舒,逮及期已。

形式: 四言诗 押[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