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澄公还东海劳山

出世随方阅岁华,曾承内旨赐袈裟。

安禅旧对江干树,卓锡初停海畔槎。

花应潮音常作雨,日蒸龙气稍成霞。

吾家亦近蓬瀛岛,白社归来路未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澄公归隐东海劳山的情景,充满了禅意与自然之美。首句“出世随方阅岁华”,开篇即点明了澄公遁世修行的生活状态,岁月流转,他随心而行,不为尘世所累。接着“曾承内旨赐袈裟”一句,透露出澄公曾经得到高僧或皇室的恩赐,增添了其身份的神秘与尊贵。

“安禅旧对江干树,卓锡初停海畔槎”两句,生动地描绘了澄公在江边树下静坐修行,以及他在海边停下脚步,卓锡(立锡杖)以示驻足之意的画面。这两句不仅展现了澄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也暗示了他的修行达到了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花应潮音常作雨,日蒸龙气稍成霞”则进一步渲染了澄公修行环境的美妙与神秘。潮声与花香交织,仿佛是天籁之音化作了甘霖;日光蒸腾,龙气凝聚,幻化为绚烂的云霞。这些景象不仅美化了环境,也象征着澄公修行的成果与境界的提升。

最后,“吾家亦近蓬瀛岛,白社归来路未赊”表达了诗人对于澄公归隐生活的向往与羡慕。蓬瀛岛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仙岛,此处借指仙境,诗人自比为澄公的邻居,表达了对澄公自在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僧人澄公在自然中修行、与世隔绝的生活图景,充满了禅宗的意境和道家的哲学思想,展现了诗人对于宁静、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收录诗词(1364)

于慎行(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更字无垢。于慎思弟。隆庆二年进士。万历初历修撰、日讲官,以论张居正“夺情”,触其怒。以疾归。居正死后复起。时居正家被抄没,慎行劝任其事者应念居正母及诸子颠沛可伤。累迁礼部尚书。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以请神宗早立太子,去官家居十余年。万历三十五年,廷推阁臣,以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以病不能任职。旋卒,谥文定。学问贯穿百家,通晓掌故。与冯琦并为一时文学之冠。有《谷城山馆诗文集》

  • 字:可远
  • 籍贯:明山东东阿
  • 生卒年:1545—1607

相关古诗词

赠张就山隐君

相逢杯酒说行藏,问字曾师李奉常。

梁苑十年依幸舍,商歌一曲擅词场。

乡心长白山头月,客鬓桑乾马上霜。

昨夜读君张翰咏,西风已自断归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胡竺西山人游塞上入都坐谈边事

九边行尽到长安,抵掌论兵发指冠。

厌见羌夷秋入塞,愁闻汉将夜登坛。

黄金结客垆头尽,短铗成歌马上弹。

欲笑当年吴市隐,沉沦空作岁星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九日胡竺西过小斋视疾酬和

残菊床头剩欲簪,长安秋色闭门深。

羁怀漫对重阳酒,侠客能为洛下吟。

说剑寒霜飞大漠,翻经法雨落祇林。

维摩丈室劳相问,已会忘言学陆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真空寺留别冯葛诸丈

萧疏菀柳寺门前,别色相看一黯然。

十月繁霜凋客鬓,重城残雨上离筵。

心同张翰思吴日,事异梁鸿去汉年。

别后云山未相间,尺书犹有雁南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