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四首丙午冬淮上作(其二)

血洒三城渡,心寒粘罕兵。

洛师闻已破,陵邑得无惊。

愤切吞妖孽,悲凉托圣明。

本朝仁泽厚,会复见承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鲜血洒满了三城渡口,心中充满对粘罕军队的寒意。
洛阳听说已经被攻破,陵邑会不会感到震惊?
满腔愤怒消灭敌人,悲伤中寄托于圣明的君主。
本朝皇恩深厚无比,终将重归和平盛世。

注释

血:鲜血。
洒:洒落。
三城渡:地名,可能指战略要地。
粘罕兵:指敌军,粘罕可能是敌方将领的名字。
洛师:洛阳。
闻:听说。
破:被攻破。
陵邑:另一个地名,可能也是战略要地。
惊:震惊。
愤切:愤怒而深切。
妖孽:比喻邪恶的敌人。
托:寄托。
圣明:指贤明的君主。
本朝:当朝。
仁泽:仁爱和恩惠。
厚:深厚。
承平:太平盛世。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张元干所作,名为《感事四首丙午冬淮上作(其二)》。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人民苦难深感痛心,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

"血洒三城渡,心寒粘罕兵。" 这两句描绘了一场惨烈的战役,三城渡上流淌着士兵们的鲜血,战争的残酷让人心生寒意,"粘罕兵"形象地表达了士兵们在严冬中苦战的情景。

"洛师闻已破,陵邑得无惊。" 这两句表明洛阳的军队已经听说败讯,而陵邑之地幸运地未受到战争的冲击,保持着平静。

"愤切吞妖孽,悲凉托圣明。" "妖孽"在这里指的是战乱带来的灾难和不祥之物,作者心中充满了对这些灾难的愤慨,同时也寄托着对圣明君子的希望,以寻求解脱和救赎。

"本朝仁泽厚,会复见承平。"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本朝(宋朝)厚德广被的赞美,以及对未来能够恢复太平盛世的期待。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战争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收录诗词(422)

张元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年自称芦川老隐。芦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人)。历任太学上舍生、陈留县丞。金兵围汴,秦桧当国时,入李纲麾下,坚决抗金,力谏死守。曾赋《贺新郎》词赠李纲,后秦桧闻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干尔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乡,卒年约七十,归葬闽之螺山。与张孝祥一起号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

  • 字:仲宗
  • 号:芦川居士
  • 籍贯:真隐山
  • 生卒年:1091年—约1161年

相关古诗词

感事四首丙午冬淮上作(其一)

国步何多难,天骄据孟津。

焦劳唯圣主,游说尽奸臣。

再造今谁力,重围忌太频。

风吹迁客泪,为洒属车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福帅生朝二首(其二)

金貂赫奕照来仍,雅意诸郎以寿称。

矍铄仪形千岁鹤,扶摇风力九霄鹏。

黄云䆉稏人皆醉,丹荔芳敷俎正登。

请看君侯高阁宴,层梯无用一枝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福帅生朝二首(其一)

玉帐生朝香雾飞,秋风欲到碧梧枝。

回思十载折冲地,还镇八州安静时。

淇澳会须歌绿竹,渭滨犹待猎非罴。

止戈堂上多珠履,争献庞眉春酒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筠溪居士跳出随顺境界把住放行自在神通纵横妙用已是摸索不著妙现老子犹眨句中眼可谓善知识用心谨次严韵上呈

珍重筠溪旧主人,我知明水是前身。

如何一念初无过,便有多生未了因。

止酒裙襦成厌杂,逃禅槌拂要比邻。

云居嫡子重拈出,流布诸方此话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