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怀古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翻译

刚刚攻下荆州获得水军,进军夏口气势如虹。
众多船只沿长江航行,面对险阻,谁能料到赤壁之战的火光。
鹰嘴锐利,一心求战,似乎要决一死战,此时君臣已稳固,天下三分之势已定。
自古以来,攻打他国需寻找时机,突然袭击取得成功的事例从未听说。

注释

荆州: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地区,这里指刘备攻占的荆州。
水军:指在水上作战的军队,如船队。
鼓行:击鼓行进,形容军队气势盛大。
夏口:古代地名,位于长江中游,与荆州相邻。
长江崄:长江的险要地段。
赤壁焚:指赤壁之战中的火烧连营。
觜距:鸟喙,此处比喻争斗之心。
一斗:形容激烈的战斗。
势三分:指天下三分的局面,即魏、蜀、吴三国鼎立。
观衅:观察敌人的弱点或等待合适的进攻时机。
意突:出乎意料的突然行动。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辙的《赤壁怀古》,通过对赤壁之战的回顾,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独特见解。首句“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描绘了胜利者气势如虹,刚刚攻克荆州并获得强大水军的情景。接下来的“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暗示了战争的规模和赤壁之战的重要性,尽管赤壁之役并未直接提及,但诗人通过暗示传达其影响。

“觜距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运用比喻,将战争形势比作猛禽相争,暗示三国鼎立的局面即将形成。最后两句“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则点明了诗人对于战争的看法,认为明智的征服者会等待合适的时机,而非贸然行事,赤壁之战的谨慎与谋略在此得到了肯定。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赤壁之战为背景,寓言式的表达方式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战略智慧的推崇。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迎寄王适

投窜千山恨不深,扁舟夏涉气如烝。

重来疋马君何事,归去飞鸿我未能。

养气经年惟脱粟,读书终夜有寒灯。

安心且作衰慵伴,海底鲲鱼会化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连雨不出寄张恕

麦熟蚕缫热似烝,雨倾三尺未为淫。

洗清沟浍蚊虻静,没尽蒲莲沼沚深。

遗秉满田惊朽腐,移床避漏畏侵寻。

高闲祇有张公子,卧听萧萧打叶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邵武游氏老人三清堂紫芝

黑龟赤凤早逢师,白发苍颜老不衰。

丹鼎一丸深自秘,紫芝三叶却先知。

烟熏晴日云容薄,色凝秋霜玉性奇。

何日刀圭救羸病,尽芟荆棘种交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闰八月二十五日菊有黄花园中粲然夺目九日不忧无菊而忧无酒戏作

年年九日忧无菊,今岁床空未有糟。

世事何尝似人意,天公端解恼吾曹。

金龟解去瓶应满,玉液倾残气尚豪。

门外白衣还到否,今时好事恐难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