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篆书吴全仲古风

黄帝史仓初作书,依类象形书亦疏。

兽蹄鸟迹颇奇怪,乾端坤倪微发舒。

周籀大篆十五篇,体制渐与苍史殊。

秦兼七国有天下,混一土宇同书车。

赵高采历竞新作,胡母博学誇宏模。

是时小篆方挺出,苍籀字画勤芟除。

云阳系囚变隶体,世喜简便争奔趋。

人文日巧伪日胜,古意自此皆荒芜。

峄山野火惟焦苏,苦县光和碑亦无。

宣王石鼓后来出,真赝莫订徒嗟吁。

阳冰凛凛及前辈,字骨瘦硬中敷腴。

潮乎下笔亦清切,杜陵谓与李蔡俱。

寂寥恍已隔千载,游心艺苑惟长驱。

我朝巨笔惟章徐,武夷近数延陵吴。

吴君心近觑天巧,瘦不露骨肥不粗。

小字银钩铁画如,大字龙蛇相郁纡。

上穷羲黄下秦汉,掎摭彝鼎并盘盂。

知音惜无浣花老,侯门欲曳邹阳裾。

劝君行矣勿留滞,识真四海多通儒。

莫学妇人写阴符,莫作奇字索酒沽。

摩崖他日颂功德,大字深刻真良图。

形式: 古风

翻译

黄帝时代的史官仓颉最初创制文字,依照事物形态模仿书写,但初期的文字较为简略。
早期的兽蹄鸟爪印痕般奇特的符号,隐约展现出天地的奥秘。
周朝的籀文有十五篇,体系逐渐与古老的史官文字不同。
秦统一后,文字统一为小篆,各地车辆都使用同一书体。
赵高和胡母等人不断改进,小篆更加新颖,规模宏大。
这时小篆崭新出现,古朴的籀文笔画被简化。
云阳监狱中的囚犯改良出隶书,人们喜欢简便的新字体。
随着时代发展,人工技艺日益巧妙,古意渐失。
峄山和苦县等地的古碑刻大多消失,只有石鼓流传。
宣王时期的石鼓虽出,真假难辨,令人叹息。
阳冰的书法严谨,前辈中无人能及,既有力度又不失丰润。
杜陵认为阳冰的字与李蔡相当,清雅切合。
这种艺术已经跨越千年,如今只能在艺术领域畅游。
我朝的书法大家如章徐,武夷近处有延陵吴。
吴君对书法有着独特见解,瘦而不露骨,肥而不粗。
他的小字如银钩铁画,大字如龙蛇蜿蜒。
他的书法上承羲黄,下启秦汉,连彝鼎盘盂都涵盖。
可惜没有像浣花老人那样的知音,侯门之人也难以接近。
劝你不要停留,识得真才者遍天下。
不要学女人写神秘的符文,也不要为求酒而创作奇字。
未来的摩崖石刻将颂扬你的功德,大字深刻是美好的构想。

注释

象形:模仿事物形状来表示意义。
胡母博学:指博学的人。
小篆:秦朝统一后的官方字体。
隶体:汉字从篆书向楷书转变的一种过渡字体。
阳冰:唐代书法家。
李蔡:古代书法家。
浣花老:可能指唐代诗人杜甫。
侯门:贵族或显赫人家。
摩崖:刻在山崖上的石刻。

鉴赏

这首宋诗《赠篆书吴全仲古风》是欧阳光祖所作,通过对古代书法演变的描绘,赞美了吴全仲的篆书技艺。诗中提及黄帝时期的仓颉造字,从象形到小篆、大篆的变化,以及秦朝统一文字的重要性。接着描述了秦以后篆书风格的演变,如赵高的小篆、云阳隶书的简化,以及隶书对后世的影响。

诗人特别赞赏吴全仲的篆书,称其既有阳冰的严谨与力度,又有章徐的清切与丰腴,既有大字的龙蛇之姿,又有小字的银钩铁画。他的作品跨越秦汉,仿效彝鼎器皿,展现出深厚的艺术功底。诗人感叹没有像杜甫那样的知音来欣赏,但也鼓励吴全仲继续追求艺术,不必为世俗所困,期待他的篆书能流传后世,成为颂扬功德的佳作。

整首诗以书法历史为线索,表达了对篆书艺术的敬仰和对吴全仲才华的肯定,同时也寓含了对传统艺术传承的呼唤。

收录诗词(14)

欧阳光祖(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满江红.寿吴漕正月十五

恰则元宵,灿万灯、星球如昼。

春乍暖、化工未放,十分花柳。

和气并随灯夕至,一时钟作人间秀。

问烟霄、直上舌含香,文摛绣。命世杰,调元手。

荆楚地,淹留久。看日边追诏,印垂金斗。

翠竹苍松身逾健,蛾儿雪竹人如旧。

愿湘江、卷入玉壶中,为公寿。

形式: 词牌: 满江红

瑞鹤仙.寿虞守三月初十

得毛韩经学。振祖风,挺挺凌烟勋业。文章世为甲。

果妙龄秀发,荐膺衡鹗。名登雁塔。

访梅仙,种河阳桃李,从兹两绾铜符,多少吏民欢洽。

庆惬。归来整顿,松竹笑傲,武夷溪壑。韶光恰匝。

清明过了旬浃。喜当初度日。

称觞春酒,一饮红生双颊。

愿儿孙,世袭簪缨,代常不乏。

形式: 词牌: 瑞鹤仙

白发骎骎吾老矣,名场从此欲投簪。

形式:

索胡学圣诗

为候君诗十日留,无诗何以别交游。

自缘白雪难于和,莫把明珠暗处投。

往施固惭三不报,此鸣傥许两相酬。

今番但挈空囊去,湘水湘山段段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