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秋房题半湖楼二首(其二)

四明仙客此楼居,毕竟西湖压鉴湖。

曾谓家童欺贺老,不如沙鹤认林逋。

蒲根钓水知深浅,柳外行人乍有无。

此景天公厌多取,只分一半与吾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翻译

四明山中的仙人居住在这座楼中,西湖之美终究超越了鉴湖。
曾经我以为家童在欺骗我,就像贺老被误认为是林逋一样。
钓鱼时,通过蒲草感知水的深浅,行人在柳树外忽隐忽现。
上天似乎嫌美景太多,只愿分享一半给我们这些凡夫俗子。

注释

四明:指四明山,位于今浙江宁波一带。
仙客:指传说中的仙人或隐士。
毕竟:终究,毕竟。
压:超过,胜过。
家童:家中的仆童。
贺老:可能指贺知章,唐代诗人,有‘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之句,后世常误认为是贺老(贺铸)。
林逋:北宋诗人,以梅妻鹤子的隐逸生活闻名。
蒲根:菖蒲的根,古人常用以测水深浅。
行人:过路的人。
乍有无:忽然出现或消失。
天公:古人对自然的尊称,这里指大自然。
厌多取:嫌美景太多。
吾徒:我们这些人,谦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朱继芳的作品,名为《和秋房题半湖楼二首(其二)》。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描写居住环境和个人情感的诗句。

首句“四明仙客此楼居”,表达了诗人自己或某位朋友在一座位于四明山下的楼中居住,给人一种仙境般的感觉。“毕竟西湖压鉴湖”则是在说,这里的景色甚至超过了著名的西湖和鉴湖,显示出诗人对此地美景的赞赏。

接着,“曾谓家童欺贺老,不如沙鹤认林逾”,诗人回忆起家中的童仆曾经欺骗过一位年迈的贺老,而这比不上沙岸上的鹭鸟能够识别出林逾这样的隐士。这里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蒲根钓水知深浅”写的是水中的蒲草能感受到水的深浅,这里象征着诗人自己的情感细腻,对周围环境的感悟。“柳外行人乍有无”则是在描绘楼外的柳树下,偶尔有行人经过,给静谧的景致增添了一丝生动。

最后,“此景天公厌多取,只分一半与吾徒”,诗人认为这样的美景,即便是天上的神仙也会感到过于奢侈,所以只愿意分享其中的一部分给自己的弟子或朋友。这里体现了诗人的慷慨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居所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欣赏,以及个人情感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212)

朱继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理宗绍定五年进士。工诗,时人多所称引。有《静佳乙稿》

  • 字:季实
  • 号:静佳
  • 籍贯:建宁建安

相关古诗词

和秋房题半湖楼二首(其一)

天目飞来第几峰,峰前著屋贮虚空。

湿云低亚钩栏角,缺月斜窥户牖中。

一水东西添柳岸,两山南北欠樵风。

住家欲作千年计,顷刻阴晴便不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庚戌寿意一先生

江涵秋色碧潭潭,饮马胡儿不敢南。

宥密老臣功第一,缉熙天子岁登三。

身扶紫极星辰正,手拆黄封雨露甘。

见说年来淮尾涨,汉庭可要百曹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松泽西亭

高人太多事,寒夜本无鱼。

船子今何许,泾流只似初。

白蘋秋浩荡,黄叶晚萧疏。

更有斯亭在,乾坤一草庐。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苕溪

维舟古祠下,野饭就鱼羹。

坐听篙人说,行逢牵路平。

居民难问姓,溪鸭自呼名。

天目无由到,沿洄更几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