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明代诗人时太初的《蚊》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夏夜景象。首句“群蛇戢戢方斗争”,形象地写出夏夜蛇类活动频繁,互相争斗的画面,暗示了环境的不安宁。接着,“虾蟆蝼蛄相和鸣”则以蛙与蝼蛄的叫声反衬出寂静,形成对比。
“百足之虫行无声,毒气着人昏不醒”两句,运用比喻,将毒虫比喻为“百足之虫”,强调其悄无声息的威胁,一旦被其毒气侵袭,人会昏昏沉沉,难以察觉。接下来,“蚊蚋虽微亦从横”进一步点题,指出即使是微小的蚊蚋也敢于肆虐,它们的嗡鸣声“隐然如雷”,令人感到惊扰。
最后两句“东方日色苦未明,老夫闭门不敢行”,揭示了诗人对深夜蚊虫骚扰的无奈,他因害怕蚊虫而选择在黎明前不愿出门,表达了对安宁生活的渴望和对自然环境的敬畏。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夏日夜晚蚊虫带来的困扰,寓言般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生活细节的深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