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丰湖(其二)

浓绿泼雨洗,森森竹千个。

亭亭立荷叶,万碧含露唾。

四围垂柳枝,随风任颠簸。

中有屋数椽,周遭不为大。

罗山峙其西,丰湖绕其左。

关门不见山,凿穴叠石作。

前檐乡䆉稏,后屋旋水磨。

扶筇朝看花,入夜不一坐。

亭午垂湘帘,倦便枕书卧。

偕妇说家常,呼儿问书课。

敲门剥啄声,时有老农过。

君看此屋中,非他正是我。

行移家具来,坐待邻里贺。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丰湖时所见的自然美景与生活场景,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湖畔竹林、荷花、垂柳等自然景观,以及屋舍、山峦、湖水等构成的和谐画面。

首句“浓绿泼雨洗,森森竹千个”描绘了雨后竹林的清新景象,竹子在雨水的洗涤下显得更加茂盛。接着,“亭亭立荷叶,万碧含露唾”则将视线转向荷塘,荷叶挺拔,碧绿一片,露珠点缀其中,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夏日荷塘的生机勃勃。

“四围垂柳枝,随风任颠簸”描绘了湖边柳树随风摇曳的景象,展现出自然界的动态美。“中有屋数椽,周遭不为大”则转而描写屋舍,虽小却自成一景,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

“罗山峙其西,丰湖绕其左”进一步扩展了视野,描绘了屋舍周围的山川湖泽,营造出一幅山水画卷。“关门不见山,凿穴叠石作”则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了屋舍的巧妙布局,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接下来的几句“前檐乡䆉稏,后屋旋水磨”描绘了屋舍的建筑特色,前檐可能设有粮食存储设施,后屋则可能用于水磨,体现了古代农村的生活智慧。“扶筇朝看花,入夜不一坐”则展现了诗人在屋中的日常活动,早晨赏花,夜晚读书,生活悠闲自在。

“亭午垂湘帘,倦便枕书卧”描绘了午后诗人休息的情景,垂下的湘帘为室内增添了一抹雅致。“偕妇说家常,呼儿问书课”则展现了家庭生活的温馨和谐,夫妻间闲话家常,孩子学习,充满人间烟火气。

最后,“敲门剥啄声,时有老农过”描绘了邻里间的交往,偶尔有老农来访,增添了乡村生活的淳朴与亲切感。“君看此屋中,非他正是我。行移家具来,坐待邻里贺”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认同与自豪,家具的移动与邻里间的祝贺,都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日常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对和谐人际关系的追求,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和人文关怀的佳作。

收录诗词(845)

黄遵宪(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 字:公度
  • 籍贯:汉族客家
  • 生卒年: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游丰湖(其三)

斜阳照空林,徘徊未忍去。

多恋究多累,掉头未可住。

我生二十年,初受尘垢污。

家计竭中乾,俗状作先驱。

飞鸟求枝楼,三匝方绕树。

大海泛浮萍,归根定何处?

渺茫发大愿,天意肯轻付。

况今千里来,担簦期一遇。

行锁矮屋中,蒸甑热毒注。

密如营窠蜂,困似涸辙鲋。

走雷转肠鸣,渴水乞沫呴。

谁能出尘世,一脱束缚苦?

回头望此湖,万顷迷烟雾。

梦魂时一游,且记湖边路。

形式: 古风

长子履端生

刚是花生日,春风蔼一庐。

爱防牛折齿,惭咏《凤将雏》。

急喜先求火,痴心到买书。

长安传一纸,欢慰定何如!

形式: 五言律诗

杂感(其一)

少小诵《诗》、《书》,开卷动龃龉。

古文与今言,旷若设疆圉。

竟如置重译,象胥通蛮语。

父师递流转,惯习忘其故。

我生千载后,语音杂伧楚。

今日六经在,笔削出邹鲁。

欲读古人书,须识古语古。

唐宋诸大儒,纷纷作笺注。

每将后人心,探索到三五。

性天古所无,器物目未睹。

妄言足欺人,数典既忘祖。

燕相说郢书,越人戴章甫。

多歧道益亡,举烛乃笔误。

形式: 古风

杂感(其三)

造字鬼夜哭,所以示悲悯。

众生殉文字,蚩蚩一何蠢!

可怜古文人,日夕雕肝肾。

俪语配华叶,单词画蚯蚓。

古近辨诗体,长短成曲引。

洎乎制义兴,卷轴车连轸。

常恐后人体,变态犹未尽。

吁嗟东京后,世苶文益振。

文胜失则弱,体竭势已窘。

后有王者兴,张纲维贤俊。

决不以文章,此语吾敢信。

但念废弃后,巧拙同泯泯。

欲求覆酱瓿,已难拾灰烬。

我今展卷吟,徒使后人哂。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