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寄宋子虚》由元代诗人善住所作,通过其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宋子虚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对诗书之美的共同追求。
首联“儒释门虽异,诗书味颇同”,开篇即点明了诗人与友人虽然在信仰上有所差异,但对诗书艺术的品味却有着高度的共鸣。这种共鸣超越了宗教界限,体现了文学艺术对于心灵的普遍触动和滋养。
颔联“有心依涧壑,无意谒王公”,进一步描绘了诗人与友人追求精神自由、远离世俗名利的心态。他们愿意隐居于山涧溪谷之间,享受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而无意于追求权贵的青睐与荣华。这种超脱世俗、向往自然的生活态度,体现了诗人对真挚友情的珍视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颈联“午鼎篆烟碧,夜灯花穗红”则以生动的细节描绘了诗人与友人相聚时的场景。午时,炉火中篆香袅袅升起,烟色碧绿,夜晚,一盏红灯映照着花穗,营造出一种温馨而静谧的氛围。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生活的雅致,也暗示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感交流和默契。
尾联“曾闻少年日,几度过辽东”则以回忆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少年时期,他们或许曾多次踏上辽东的土地,经历了许多共同的经历和故事。这一句不仅勾勒出了时间的流逝,也蕴含了对青春时光的追忆和对友情的珍惜。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超越物质和世俗的深厚情谊,以及对诗书艺术的共同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