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诗人张萱所作,名为《芳树》。诗中以“芳树”为喻,描绘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相似之处,寓含深意。
首句“芳树欣欣,于何向荣”,以欣欣向荣的树木比喻生机勃勃的生命状态,引出对自然界的赞美。接着,“岂知树有蠹,人面如人心”,通过树木内部的蛀虫与人的内心世界进行类比,暗示事物表面的美好之下可能隐藏着腐朽或复杂的人性。
“彝齐不把磻溪钓,萧何不食商山芝”,这两句引用历史典故,分别指代了古代的贤臣和隐士,表达了对古代圣贤的敬仰,同时也暗含了对现实生活中道德沦丧的批判。这里“彝齐”、“磻溪钓”、“萧何”、“商山芝”都是借代手法,强调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最后,“人生离合会有时,倾城倾国奚以为”,诗人以人生中的离合聚散为话题,提出一个问题:即使拥有倾城倾国的美貌或财富,也无法改变人生的无常。这句话既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也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芳树》诗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与思考,反映了诗人对人生、道德、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独到见解,语言含蓄而寓意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