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别离(其二)

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

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

虽署花字名,知谁钳缗尾?

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

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

只有班班墨,颇似临行泪。

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

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

如何君寄书,断续不时至?

每日百须臾,书到时有几?

一息不相闻,使我容颜悴。

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今别离(其二)》由晚清诗人黄遵宪创作,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与担忧。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情感表达得细腻而深刻。

首句“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描绘了诗人频繁地给远方的朋友传递消息,既有日常的问候,也有深深的思念之情。接着,“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则表达了对书信速度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对朋友书信的期待与珍惜。

然而,当诗人发现寄出的书信并非亲笔书写,且无法确认是否为朋友所寄时,内心的疑惑与不安油然而生。“虽署花字名,知谁钳缗尾?”中的“花字名”可能指的是信封上的签名或标记,而“钳缗尾”则可能是指信封的封口,这里表达了对信件来源不确定性的担忧。

接下来,“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表明了即使面对面交谈,也未必能完全理解对方的心意,更何况是通过书信传达的情感。诗人在“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中进一步强调了语言与情感传递的困难,即使是经过多次翻译,也无法准确传达内心的真实感受。

“只有班班墨,颇似临行泪”一句,以墨迹的斑驳来比喻书信中蕴含的泪水,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与关怀。最后,“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描绘了一幅辽阔的景象,象征着诗人对远方朋友的思念如同那延伸至天际的树木,无尽而深远。

“如何君寄书,断续不时至?”表达了诗人对书信送达时间不确定性的焦虑,以及对朋友的深深牵挂。而“每日百须臾,书到时有几?”则进一步强调了等待书信的漫长与煎熬。

“一息不相闻,使我容颜悴”表现了诗人因长时间未收到朋友的回信而产生的身心疲惫与憔悴。最后,“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表达了诗人渴望瞬间就能与朋友相见的愿望,体现了深厚的情感与强烈的思念。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远方朋友的深切思念与担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通信不便的无奈与渴望。

收录诗词(845)

黄遵宪(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 字:公度
  • 籍贯:汉族客家
  • 生卒年: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今别离(其三)

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

自君镜奁来,入妾怀袖中。

临行剪中衣,是妾亲手缝。

肥瘦妾自思,今昔得毋同?

自别思见君,情如春酒浓。

今日见君面,仍觉心忡忡。

揽镜妾自照,颜色桃花红。

开箧持赠君,如与君相逢。

妾有钗插鬓,君有襟当胸。

双悬可怜影,汝我长相从。

虽则长相从,别恨终无穷。

对面不解语,若隔山万重。

自非梦来往,密意何由通。

形式: 古风

今别离(其四)

汝魂将何之,欲与君追随。

飘然渡沧海,不畏风波危。

昨夕入君室,举手搴君帷。

披帷不见人,想君就枕迟。

君魂倘寻我,会面亦难期。

恐君魂来日,是妾不寐时。

妾睡君或醒,君睡妾岂知。

彼此不相闻,安怪常参差。

举头见明月,明月方入扉。

此时想君身,侵晓刚披衣。

君在海之角,妾在天之涯。

相去三万里,昼夜相背驰。

眠起不同时,魂梦难相依。

地长不能缩,翼短不能飞。

只有恋君心,海枯终不移。

海水深复深,难以量相思。

形式: 古风

忆胡晓岑

一别匆匆十六年,云龙会合更无缘。

隔邻呼饮记同巷,积岁劳思吝一笺。

无数波涛沧海外,何时谈话酒杯前?

太章走遍东西极,天外瀛洲别有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感事三首(其一)

酌君以葡萄千斛之酒,赠君以玫瑰连理之花。

饱君以波罗径尺之果,饮君以天竺小团之茶。

处君以琉璃层累之屋,乘君以通幰四望之车。

送君以金丝压袖之服,延君以锦幔围墙之家。

红氍贴地灯耀壁,今夕大会来无遮。

褰裳携手双双至,仙之人兮粉如麻。

绣衣曳地过七尺,白羽覆髻腾三叉。

襜褕乍解双臂袒,旁缀缨络中宝珈。

细腰亭亭媚杨柳,窄靴簇簇团莲华。

膳夫中庭献湩乳,乐人阶下鸣鼓笳。

诸天人龙尽来集,来自天汉通银槎。

衣裳阑斑语言杂,康乐和亲欢不哗。

问我何为独不乐,侧身东望三咨嗟?

形式: 古风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