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其四)

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

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

无一滴灰泥,无一点彩色。

人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

体相本自然,清净非拂拭。

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形式: 偈颂 押[职]韵

鉴赏

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哲理,描绘了一尊无形的佛像。诗人巧妙地将佛性与世间万物联系起来,表达出一种超脱世俗、纯净自在的境界。

“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 开篇即点明主题,佛并非外在之物,而是一种内在的觉悟与智慧,常人难以察觉。这种佛性存在于每个人心中,却往往被忽视。

“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 说明真正的佛性无需外在形式的塑造或装饰,它自然存在,无需人为加工。这反映了佛教中对物质世界的超越,强调内心的纯净与真实。

“无一滴灰泥,无一点彩色。” 进一步强调佛性的纯粹,不依赖于任何物质的修饰,它本身就是光明与清净的象征。

“人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 这两句形象地表达了佛性的不可捉摸与永恒不变。人的智慧无法完全描绘出佛性的全貌,而邪恶也无法侵犯它,突显了佛性的神圣与不可侵犯。

“体相本自然,清净非拂拭。” 描述了佛性与生俱来,其本质就是清净与自然,不需要通过任何外力去擦拭或净化。

“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最后一句揭示了佛性的无限与普遍,即使是一个个体,其内在的佛性也能化现为无数化身,普渡众生,体现了佛教中的大乘精神。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刻地阐述了佛性的本质与意义,引导人们从内心深处寻找并体验那份纯净与智慧,具有很高的哲学价值和宗教启示。

收录诗词(22)

契此(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其五)

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形式: 偈颂 押[先]韵

偈(其六)

由贪沦堕世波中,拾却贪嗔礼大雄。

直截凡情无所得,圆明寂照汝心宗。

形式: 偈颂

偈(其七)

奔南走北欲何为?百岁光阴顷刻衰。

自性灵知须急悟,莫教平地陷风雷。

形式: 偈颂

偈(其八)

趣利求名空自忙,利名二字陷人坑。

疾须返照娘生面,一片灵心是觉王。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