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对友人归隐天台山的深情与感慨。首句“天台一万八千丈,玉立人间第一流”以夸张的手法赞美天台山的高峻与美丽,将其比作人间的第一流景致,表达了对天台山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接着,“士要著书归亦乐,道堪传世外何求”两句,通过对比士人著书立说的快乐与追求道义的满足,表达了对友人归隐生活的赞赏与羡慕,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某种不满或逃避。
“能令不作三公耳,且共相看一笑休”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友情,以及对世俗官场的不屑。诗人希望友人不必追求高位,只需享受当下,共同欢笑,体现了对简单生活和真挚友谊的珍视。
最后,“渺渺层云双目短,几时归雁落沧洲”以自然景象收尾,通过描述远方的云雾和归雁,寄托了诗人对友人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蕴含了一种淡淡的离愁别绪。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友人归隐生活的描绘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情的珍视,情感真挚,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