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觉地本随身,灵山重结因。
如何战鸟佛,不化捕鱼人。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顾况的作品,名为《题灵山寺》。诗中的意境十分深远,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
“觉地本随身”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心灵觉悟与身体存在之间关系的感悟,暗示着内在精神世界的重要性,体现出诗人对禅宗思想的理解和认同。
“灵山重结因”则是说灵山之所以令人难以忘怀,是因为这里蕴含着深厚的佛法因缘,让人想要再次回到这个地方去寻找心灵的净化和提升。灵山在佛教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常被视为佛陀悟道的地方,这里的“因”字承载了诗人对此地圣洁感的敬仰。
第三句“如何战鸟佛”中的“战鸟”,可以理解为比喻生活中的烦恼与困扰,而“佛”则代表着智慧和平静。这里诗人在探讨如何通过禅修来平息内心的躁动,寻求内在的安宁。
最后一句“不化捕鱼人”,“化”字在此处有变换、改变之意,“捕鱼人”则是比喻那些执着于物质世界的人。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于这些执迷者无法通过佛法得到心灵转变的无奈。
整首诗充满了禅宗的思考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展示了顾况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对宗教哲学的理解。在这短暂的几句话中,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向读者传递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心路历程。
不详
晚年自号悲翁,汉族,(今在浙江海宁境内)人。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有《华阳集》行世
野人本自不求名,欲向山中过一生。
莫嫌憔悴无知己,别有烟霞似弟兄。
昔年家住太湖西,常过吴兴罨画溪。
水阁筠帘春似海,梨花影里睡凫鹥。
身执金吾主禁兵,腰间宝剑重横行。
接舆亦是狂歌者,更就将军乞一声。
野客归时无四邻,黔娄别久案常贫。
渔樵旧路不堪入,何处空山犹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