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县远安寺水亭见展公题壁漂然泪流因书四韵

碧涧去年会,与师三两人。

今来见题壁,师已是前身。

芰叶迎僧夏,杨花度俗春。

空将数行泪,洒遍塔中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去年在碧绿的山涧边相聚,当时只有我和师父两位。
如今再来见到墙上的题字,才知师父已成了前世之人。
菱叶在夏日里迎接僧侣,杨花在世俗的春天里飘散。
只能空留几行泪水,洒落在塔中的尘埃之中。

注释

碧涧:指绿色清澈的山间溪流。
会:相聚,见面。
师:指师父,修行的指导者。
三两人:指人数稀少,这里特指诗人和师父两人。
题壁:在墙壁上题写诗文。
师:此处指过去的师父。
已是前身:意味着师父已经去世,成为了过去的存在。
芰叶:菱叶,一种水生植物的叶子。
迎僧夏:在夏天里适合僧人居住或活动。
杨花:柳絮,这里泛指春日里的飞花。
度俗春:度过世俗意义上的春天,带有超脱之意。
空将:只能白白地,无用地。
数行泪:多行眼泪,表示极度悲伤。
洒遍:遍布,到处都是。
塔中尘:佛塔中的尘埃,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终结之处。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的作品,名为《公安县远安寺水亭见展公题壁漂然泪流因书四韵》。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故人逝去的怀念之情。

"碧涧去年会,与师三两人。"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去年在碧绿溪畔与几位朋友聚会的情景,其中有一个尊敬的师父级别的人物,与诗人相伴仅三人。这段落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设置了整个诗篇的基调。

"今来见题壁,师已是前身。" 时光飞逝,转眼间再次踏足旧地,却发现那位尊敬的师父已经离开人世,仅剩下墙上的墨迹。这两句以淡雅的笔触抒写了诗人面对逝者时内心的沉痛与感慨。

"芰叶迎僧夏,杨花度俗春。" 这里用“芰叶”比喻清贫孤独之境,“迎僧”则是寓意于等待或寻找精神上的指引;而“杨花”象征着世事的飘零和人生的无常。诗人通过这两句,传达了对远去师父的思念,以及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的孤独与迷茫。

"空将数行泪,洒遍塔中尘。"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的直接抒发。面对逝去的朋友和现在的寂寞,诗人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将这些情感洒在古老寺庙的塔中,仿佛要将自己的悲伤与尘世隔绝。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逝者的追忆,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生命短暂、人事无常的感悟。

收录诗词(887)

元稹(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字:微之

相关古诗词

内状诗寄杨白二员外

天门暗辟玉琤鍧,昼送中枢晓禁清。

彤管内人书细腻,金奁御印篆分明。

冲街不避将军令,跋敕兼题宰相名。

南省郎官谁待诏,与君将向世间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友封体

雨送浮凉夏簟清,小楼腰褥怕单轻。

微风暗度香囊转,胧月斜穿隔子明。

桦烛燄高黄耳吠,柳堤风静紫骝声。

频频闻动中门锁,桃叶知嗔未敢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天坛上境

野人性僻穷深僻,芸署官闲不似官。

万里洞中朝玉帝,九光霞外宿天坛。

洪涟浩渺东溟曙,白日低回上境寒。

因为南昌检仙籍,马君家世奉还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忆杨十二

杨子爱言诗,春天好咏时。

恋花从马滞,联句放杯迟。

日映含烟竹,风牵卧柳丝。

南山更多兴,须作白云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