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陆起潜皆山楼

醉翁朝暮四时景,谁遣描摹入此图。

唤作皆山真个是,携来到处与之俱。

也曾佳客相陪否,亦有清泉可酿无。

更喜一般僧侣旧,高楼百尺俯尘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翻译

醉翁每日欣赏四季变换的景色,是谁将这些描绘进这幅画中。
这里被称为皆山,确实名副其实,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带着它同行。
它是否曾陪伴过尊贵的客人,是否有清澈的泉水可以用来酿酒呢?
更令人欢喜的是,这里还有古老的僧侣们,他们在百尺高楼俯瞰世俗世界。

注释

醉翁:指醉翁亭的主人,可能是一位爱好自然的文人。
皆山:可能是地名或形容山景众多。
佳客:尊贵的客人。
清泉:清澈的泉水,可能用于酿酒。
僧侣:出家人,可能指的是寺庙里的僧人。
高楼:高大的建筑物,可能指寺庙或其他高层建筑。
尘区:指世俗社会,与寺庙等清净之地相对。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时期的文学家牟巘所作,名为《题陆起潜皆山楼》。诗人以自在不羁的情怀和深远的意境,在诗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

"醉翁朝暮四时景,谁遣描摹入此图。"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沉醉,以及这种美好随着时间的流转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情,而这些变化仿佛都被捕捉并融入了一幅画中。

"唤作皆山真个是,携来到处与之俱。" 这两句则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向往,他将这份美好带在身边,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包围。

"也曾佳客相陪否,亦有清泉可酿无。" 这里诗人提及了与知己共赏自然之美的愉悦,以及对清泉美酒的享受,这些都是诗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是他精神世界中的重要组成。

"更喜一般僧侣旧,高楼百尺俯尘区。" 最后两句则描绘了诗人对于佛法的向往,以及对高楼之上的超然物外之感。这里的“僧侣”指的是出家人,他们与世俗隔绝,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解脱。

整首诗通过诗人的个人体验和情感,展现了一个超脱尘嚣、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境。这种境界不仅是对肉身之所在的描绘,更是对心灵之所归的追求。

收录诗词(408)

牟巘(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二二七~一三一一),一字献之,学者称陵阳先生,徙居湖州(今属浙江)。以父荫入仕,曾为浙柬提刑。理宗朝,累官大理少卿,以忤贾似道去官。恭宗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陷临安,即杜门不出,隐居凡三十六年,卒年八十五。有《陵阳集》二十四卷(其中诗六卷)。事见《宋元学案》卷八○,清光绪《井研县志》卷三一有传。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乾隆十二年周永年刻《陵阳先生集》(简称周本)、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底本诗集外之诗及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 字:献甫
  • 籍贯:井研(今属四川)

相关古诗词

燕交代□□乐语口号

两君先后缔交承,一笑何妨玉斝倾。

驰驲催人来异渥,卧龙留客自多情。

告新听说三年最,叙旧欣寻再世盟。

天上除书人已到,便看鹄立侍通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赠陈东洲

散发披襟颇自由,野麋见客忽惊投。

新诗生怕将愁至,博学何妨与艺游。

未说天边金弹子,试寻城外土馒头。

不然且学伯伦醉,荷插相随死便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山矾图

玉殿何劳定等差,弟兄俱是老涪家。

季方也与新名字,免得人呼作玚花。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