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恭尹在明末清初时期的作品,名为《次答宗人育璞》。诗中充满了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与对自身命运的感慨。
首联“衡山西下洞庭东,泪竹斑斑万古同”,以“衡山”和“洞庭湖”作为背景,引出“泪竹”的意象,象征着历史上的哀伤与悲痛,这种情感跨越了时间的长河,成为永恒的主题。接下来,“曾记狂歌荆国日,早将身拜舜皇宫”两句,通过回忆往昔的豪情壮志与对古代圣贤的崇敬,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高尚人格的向往。
“采芝且免忧高盖,结柳何堪送五穷”则转入对现实的反思,以“采芝”和“结柳”为喻,前者象征隐逸避世的生活态度,后者则是对困境的无奈与挣扎。这两句表达了诗人面对人生困境时的矛盾心情,既渴望超脱世俗,又难以摆脱生活的艰难。
最后,“知子共为妫水后,此心相喻不言中”点明了与宗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对未来的期许。诗人深知自己与宗人虽身处不同的时代,但内心的情感与追求却有着共鸣,这种理解与支持,无需言语表达,已经足够温暖人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自然与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同时也体现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