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仲春二首(其一)

长安仲春七日风,苍茫顿撼天地同。

应门缥阙岌欲动,况我穷巷连蒿蓬。

暮寒卷雪连芳草,平门万屋青城缟。

无言桃李终默默,得势泥涂常浩浩。

夕晖入屋人气活,劳苦羲和间何阔。

斗杓东指令未行,要使烛龙聊泼剌。

形式: 古风

翻译

长安初春七日刮起大风,天地间一片苍茫动荡。
宫门高耸如缥缈之阙摇摇欲坠,更何况我身处陋巷,杂草丛生。
傍晚寒风吹过,积雪与花草相接,整个平门的房屋似披上了青色的丧服。
无声的桃花李花静静开放,而那些得势之人却嚣张跋扈。
夕阳余晖洒满屋内,人们仿佛重新焕发活力,劳苦的太阳神羲和此刻似乎离我们遥远。
北斗七星东移的指令尚未执行,希望能借烛龙之力,带来一些变化。

注释

长安:古代都城,这里指唐朝的长安。
仲春:春季的第二个月。
缥阙:形容宫殿高耸,如云中楼阁。
岌欲动:摇摇欲坠的样子。
穷巷:贫穷的街道。
蒿蓬:野草。
平门:长安城的西门。
青城缟:形容房屋被白雪覆盖,颜色如丧服。
无言桃李:比喻默默无闻的人。
得势:有权势者。
劳苦羲和:羲和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太阳神。
阔:遥远。
斗杓:北斗七星的柄。
指令:象征权力或命令。
烛龙: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烛龙,象征光明。
泼剌:形容水声或火焰燃烧的声音,这里可能暗示改变或活跃。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早春时节的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季节特征的细腻刻画,展现了长安城在仲春七日时风光旖旎的景象。诗人运用生动鲜活的语言,传达出一种淡远而又不失深邃的情感。

首句“长安仲春七日风,苍茫顿撼天地同”以宏大之笔触勾勒出早春时节的气候特征,强调了仲春期间那突如其来的狂风给人们带来的震撼。这里,“苍茫”形容的是风势浩大无边,而“顿撼天地同”则表达了一种自然界动荡不安的景象。

接下来的“应门缥阙岌欲动,况我穷巷连蒿蓬”通过对门户摇曳和巷弄连绵的描写,进一步渲染出季节变换中的荒凉感。诗人自比于“穷巷”,表达了一种隔绝与世无争的情怀。

至于“暮寒卷雪连芳草,平门万屋青城缟”则是对仲春景色的一种描绘,寒冷的气息尚存,而初生的绿意却在积雪中显现。这里,“暮寒”、“连芳草”和“青城缟”共同构成了一个既有季节交替之感,又不失生机勃发的画面。

诗人通过“无言桃李终默默,得势泥涂常浩浩”表达了对自然界中生命力强弱不一的感慨。桃李虽未绽放,但那沉默的美丽和泥泞中的生机勃发,都在诗人的笔下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夕晖入屋人气活,劳苦羲和间何阔”则是对日落时分光影变化及人类活动的一种观察。这里,夕阳透过屋檐,给室内带来一丝生机,而“劳苦羲和间何阔”则描绘了人们在春天的辛勤工作与大自然之间微妙的情感联系。

最后,“斗杓东指令未行, 要使烛龙聊泼剌。”这句诗透露出一种期待和希望。斗杓指向东方,象征着季节更替带来的新生和希望,而“要使烛龙”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追求。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与精致的景物描写,展现了长安仲春时节的独特风貌,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

收录诗词(2256)

张耒(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字:文潜
  • 号:柯山
  • 籍贯: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 生卒年:1054—1114年

相关古诗词

风驶浪涌仲达喜其快因作一篇

人生不欲甚快意,迟速到家还一致。

向来白浪涌如山,舟中呀呷几丧气。

我师禅祖学不动,颇觉苍茫忘定慧。

凭河不悔圣所非,君勿为笑而为戒。

形式: 古风

东方

东方未明更五鼓,星河寥寥寒雁度。

铛铛鸣铎谁家车,陌上驱牛辗霜去。

北风吹面足踏冰,村南早饭天未明。

年年输税洛阳城,慎莫后期官有刑。

形式: 古风

东方曼倩

轩冕功名何足为,先生聊作易农资。

汉庭诛死皆卿相,犹说才能胜滑稽。

形式: 七言绝句

东池

东池秋水清,历历见沙石。

枯荷半倒折,风起鸣摵摵。

悠悠岸边菊,灼灼好颜色。

芬芳人不知,寂寞聊自得。

寒蛩白日啼,晚叶霜馀赤。

无人野竹繁,积雨平桥侧。

嗈嗈云间鸿,岁晚霰雪迫。

乘閒辄独游,官闲幸无责。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