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虎行

城西之山旧无虎,草浅林疏少依阻。

白日咆嘷忽见之,横行食人难指数。

官兵捕虎争负戈,上下陵谷交张罗。

一虎跳梁悉惊溃,何况众口腾其多。

怒视耽耽犹负嵎,山民撄之摏以殳。

黄斑纷披血膏野,相与屠戮残其躯。

呜呼养兵资禦侮,见虎何为怯无武。

龙沙茫茫天四垂,走马胡儿猛于虎。

君不见肉食轩乘将门子,遇敌几人能致死。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杀虎行》描绘了明代社会中对虎的恐惧与猎杀的场景,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野生动物的复杂情感和对待自然的态度。

诗开篇描述了城西山中虎患初起的情景,“城西之山旧无虎,草浅林疏少依阻。”山中植被稀疏,为虎提供了较少的隐蔽条件,使得虎得以在白日出没,威胁人类安全。“白日咆嘷忽见之,横行食人难指数。”虎在白天发出咆哮声,四处横行,食人事件难以计数,展现了虎的凶猛与肆虐。

接着,诗中描绘了官府组织的捕虎行动,“官兵捕虎争负戈,上下陵谷交张罗。”官兵们手持武器,在山中布下陷阱,试图捕捉这些威胁。然而,虎的狡猾与力量使得捕杀过程充满了挑战,“一虎跳梁悉惊溃,何况众口腾其多。”一只虎的出现让整个队伍都感到恐慌,更不用说面对众多虎的威胁了。

“怒视耽耽犹负嵎,山民撄之摏以殳。”即使在被围困的情况下,虎仍展现出顽强抵抗的勇气,山民们则使用长柄兵器进行反击。最终,“黄斑纷披血膏野,相与屠戮残其躯。”虎被猎杀,尸体散落野外,鲜血染红了大地。

最后,诗人发出了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呜呼养兵资禦侮,见虎何为怯无武。”在养兵用于抵御外侮的情况下,面对虎的威胁却显得软弱无力,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防御体系的质疑。同时,诗人还通过“龙沙茫茫天四垂,走马胡儿猛于虎”这一对比,暗示了边疆地区更为严峻的安全形势,以及人们对于外来威胁的恐惧。

“君不见肉食轩乘将门子,遇敌几人能致死。”诗人进一步指出,那些身居高位、享受特权的人,在面对真正的敌人时,却往往缺乏勇气和决心,揭示了社会阶层间的不平等与道德沦丧。

综上所述,《杀虎行》不仅是一首描绘虎患与猎杀的诗歌,更是对当时社会状况、人性弱点以及权力结构的深刻反思。

收录诗词(585)

史鉴(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别署西村逸史。生于明宣宗宣德九年,卒于明孝宗弘治九年,年六十三岁。书无不读,尤熟于史。一生淡于名利和官宦,友人引荐他入朝,他多次婉言推辞,一直隐居不仕,隐留心经世之务。每有客人到访,则陈列三代秦汉器物及唐宋以来古籍、书画名品,互相鉴赏和题签。其收藏处所名有“日鉴堂”。正德间,吴中高士首推沈周,次之,所作《晴雨霁三游西湖》,为游记文学经典,有《西村集》八卷,见《四库总目》

  • 字:明古
  • 号:西村
  • 籍贯: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
  • 生卒年:1434—1496

相关古诗词

凤求凰送张教谕子还乡娶亲

孤凤何翩翩,四海求其凰。

谁知无所遇,翱翔归故乡。

故乡南海上,梧桐产高岗。

醴泉出其下,竹实生其旁。

凤飞且栖息,五色成文章。

相从效于飞,和鸣为朝阳。

音声何哕哕,恍若调宫商。

岂惟偕老愿,瑞世昭文明。

形式: 古风

鸂鶒吟送余大尹三首(其一)

鸂鶒何双双,飞来水中央。

使君入台去,官为绣衣郎。

黄金为马鞍,青丝为马缰。

驰驱道路上,到处生辉光。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鸂鶒吟送余大尹三首(其二)

鸂鶒何双双,飞来水中渚。

倾城送使君,使君入台去。

旁人尽相羡,吾侬泣无语。

使君挽不留,乌啼天欲曙。

形式: 古风

鸂鶒吟送余大尹三首(其三)

鸂鶒何双双,飞来水中洲。

使君入台去,翩翩天上游。

凤凰览德辉,一鸣三千秋。

下以成文章,上以昭皇休。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