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滁流亦沂水,童冠得几人?
莫负咏归兴,溪山正暮春。
这首诗描绘了山中与学生的互动场景,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滁流亦沂水,童冠得几人?" 开篇以“滁流”和“沂水”相提并论,暗喻这里的山水环境如同古代圣贤孔子讲学的沂水之滨,意在强调此地是教育和学习的理想之地。"童冠得几人?" 则表达了对能够在此共同学习的学生数量的感慨,既有对知音难遇的感叹,也隐含着对教育普及的期待。
"莫负咏归兴,溪山正暮春。" 最后两句则直接点明了主题,劝勉学生们不要辜负这美好时光,趁着暮春时节,享受自然与知识的双重滋养,一同吟唱归途中的喜悦。这里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更蕴含了对师生共度美好时光的珍惜,以及对知识探索与生活乐趣并重的生活态度的倡导。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王守仁作为教育家的深邃思想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同时也传递出了一种积极向上、追求和谐共生的人生态度。
不详
汉族,幼名云,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桃源在何许,西峰最深处。
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
池上偶然到,红花间白花。
小亭閒可坐,不必问谁家。
溪边坐流水,水流心共閒。
不知山月上,松影落衣斑。
雪里闭门十日坐,开门一笑忽青天。
茅檐正好负暄日,客子胡为思故园?
椿树惯经霜雪老,梅花偏向岁寒妍。
琅琊春色如相忆,好放山阴月下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