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沈子寿在郊居的生活场景,充满了田园诗意与禅意的融合。首句“屋外犹馀地百弓”,以广阔的视野开篇,展现出沈子寿拥有大片可供耕作的土地,为后续描绘其生活提供了背景。接着,“经锄知费几年工”一句,既体现了土地的广阔,也暗示了沈子寿辛勤耕耘的付出,通过时间的累积,将土地变为生机勃勃的田园。
“栽蔬少似于陵仲,种菊多于靖节翁”两句,运用典故,将沈子寿与古代的隐士相比,表达了他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于陵仲和靖节翁分别是春秋时期的隐士和东晋时期的诗人陶渊明,他们以种植蔬菜和菊花而闻名,沈子寿通过这样的比较,展现了自己在田园生活中对简单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偃屈溪山诗卷里,破除风月酒杯中”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沈子寿的生活融入了自然与艺术之中。他不仅在自然中寻找灵感,创作诗篇,还在酒杯中寻求心灵的慰藉,与自然和谐共处,享受生活的美好。这里的“风月”不仅指自然风光,也象征着美好的情感和生活情趣。
最后,“近来又喜禅机透,一顾丛林万衲空”两句,揭示了沈子寿在生活中的另一层境界——禅悟。他通过观察自然界的万物,体悟到禅理的深邃,使得内心达到了一种超脱的状态,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他的注视下变得空灵而宁静。这种禅悟不仅净化了他的心灵,也为他的生活增添了更深的哲学思考和精神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沈子寿在郊居生活中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简单而充实生活的态度,以及在禅悟中达到心灵深处的平静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