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感遇》由明代诗人殷云霄所作,通过描绘孤鸟与芳草的境遇,以及远行人的迷茫与挣扎,展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共鸣。
首句“孤鸟失其林,日暮鸣且飞”,以孤鸟喻指孤独的旅人或漂泊者,在日暮时分,既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彷徨。孤鸟在失去栖息之所后,不得不在风中寻找归宿,这象征着人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助与挣扎。
接着,“风枝栖未定,摇摇将安归”进一步描绘了孤鸟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寻找归宿的艰难过程。这里的“风枝”不仅指自然界的树枝,也暗喻人生的道路充满变数与不确定性,而“摇摇将安归”则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稳定归宿的渴望。
“中洲有芳草,惨澹少光辉”转而描写了一片看似生机勃勃却暗含忧伤的景象。中洲上的芳草虽美,但因“惨澹”而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这象征着美好事物背后的无奈与悲哀。芳草的“少光辉”也暗示了人生旅途中的挫折与失落。
“舟楫荡流波,根株苦无依”将视角转向了另一幅画面,以舟楫在波涛中颠簸,根株在无根之地挣扎为喻,形象地描绘了人在社会洪流中寻求立足点的不易与艰辛。这里既有对现实困境的直接描述,也有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反思。
最后,“悲此远征人,三代故乡违。万里长涂间,安知身是非”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远行人的深切同情与对人生方向的迷茫。远征之人背离了故乡,经历了漫长的旅程,却不知前方是福是祸,充满了对未知的恐惧与对归属感的强烈渴望。
“东海有钓纶,西山可采薇”引用古代典故,暗示了寻求心灵慰藉与精神寄托的可能性。东海的钓鱼竿和西山的野菜,象征着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方式。然而,“悠悠迷方子,谁能识其几”则揭示了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并非易事,充满了对人生选择的深思与困惑。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比喻,展现了人在面对孤独、迷茫、挫折与选择时的复杂心理状态,以及对生命意义和自我实现的不懈追求。它不仅是一次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也是对人类共通情感体验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