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道间二首(其二)

芙蓉山下芙蓉渡,历尽崔嵬何物路。

更观溪水突人来,令我诗情杂欣惧。

舆夫重说松原山,如此积雨应生湍。

从来潢潦无根源,水收石露须臾间。

形式: 古风

翻译

芙蓉山下有芙蓉渡,历经险峻山路何其多。
再看溪水忽然涌来,让我诗兴中夹杂着欢喜与畏惧。
车夫又提起松原山,连日大雨应会产生急流。
自古以来,积水没有固定来源,一旦雨停,水退石出转瞬即逝。

注释

芙蓉山:指芙蓉山,可能是一个地名。
崔嵬:形容山势高大险峻。
何物路:什么样的道路。
溪水突人来:溪水突然涌来。
诗情:诗人的灵感或情感。
杂欣惧:混合着喜悦和恐惧。
舆夫:赶车的人。
松原山:另一个地点名。
积雨:连绵的雨。
生湍:产生湍急的水流。
潢潦:积水、沼泽。
根源:源头。
水收石露:水退去后石头露出。
须臾间:片刻之间。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行经芙蓉山下的芙蓉渡时所见所感。首句“芙蓉山下芙蓉渡”点明了地点,芙蓉山名与渡口相映成趣,暗示了环境的秀美。接着,“历尽崔嵬何物路”表达了山路崎岖,诗人历经艰辛,引发对未知前路的好奇和揣测。

“更观溪水突人来”描绘了溪流突然涌现的情景,让诗人既感到惊喜又有些许不安,这种瞬间的变化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令我诗情杂欣惧”直接表达了诗人因眼前景象而产生的复杂情感,既有欣喜于自然之美,又有对未知的敬畏。

后两句“舆夫重说松原山,如此积雨应生湍”通过舆夫的讲述,预示着雨后溪流可能会暴涨,增加了旅途的不确定性和诗意的想象空间。最后,“从来潢潦无根源,水收石露须臾间”以自然现象作比,暗示世事如流水般变化无常,但终究有消退之时,给人以哲理性的思考。

总的来说,赵蕃的这首诗以生动的景色描绘和细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深沉的哲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收录诗词(3728)

赵蕃(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諡文节。

  • 字:昌父
  • 号:章泉
  • 籍贯:郑州
  • 生卒年:1143年~1229年

相关古诗词

芙蓉道间二首(其一)

芙蓉山上芙蓉尖,向人咫尺分毫纤。

或如冠剑或鸟兽,令我左右烦窥觇。

平生退之南山句,为渠持骋笔力严。

那知刻画果办此,造物至是无留歼。

形式: 古风 押[盐]韵

芦苇林

虽为林园居,不忘江湖趣。

更著小舟横,无惊野禽聚。

形式: 五言绝句 押[遇]韵

辰阳待岳祠之命舟发武陵回寄从游诸公

叔父风流元祐支,清贫远自相国时。

旧闻河朔人伟奇,元衡笔力犹可窥。

佳哉伯玉贤埙篪,小阮亦与竹林期。

兆民虽云非旧知,知之正自梅花诗。

伯寿憔悴儒冠衣,十年不调长苦饥。

经明行修后所归,非吾光远其谁推。

洪文学问方筑基,基成可保无倾攲。

嗟我误落东南陲,疏者乃亲亲异宜。

念我流转终年疲,去章已上归俟之。

或持酒肴或赠辞,亦或眷眷江之湄。

数面成亲还语离,前日之乐今日悲。

秋风飒飒衣披披,山长水远属玉飞。

高城望断日已西,望不可见令人思。

形式: 古风

近乏笔托二张求之于市殊不堪也作长句以资一笑

诗老作诗穷欲死,序诗乃得欧阳氏。

序言人穷诗乃工,此语不疑如信史。

少陵流落白也窜,郊岛摧埋终不起。

是知造物恶镌镵,故遣饥寒被其体。

嗟我少小不解事,失身偶落翰墨里。

年来百念已灰灭,只有宿心犹在此。

后来不作诸老亡,冥行恐堕涧谷底。

虽云黄卷可尚友,糟粕讵能臻妙理。

率然有作每自厌,一纸真成再三毁。

庶几穮蓘望丰年,亦学乘流到涯涘。

那知事乃有大缪,艺未及成穷已至。

皆言诗工固可俟,穷为先兆自应尔。

坐兹不复置追悔,志在温饱诚足鄙。

玄泓管楮日相从,固异小人甘若醴。

朅来中书忽告老,一朝左右手俱废。

嘲风咏月不耐閒,按图姑听求诸市。

我诗纵不称犀象,苇管鸡毛那惯使。

纷纷著墨与水浮,势如丝乱安得治。

戏题满几辄大笑,翻忆儿诗污窗纸。

操舟无长病河纡,我诗固说当罪己。

又闻工欲善乃事,未有不先资利器。

作笺搜乞累朋友,往往犹吾叹崔子。

锦囊藤箧世不乏,鼠齧虫攻谁料理。

那知我辈有百艰,此事且然他可比。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