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旨军前讲和得回

仗节亲宣诏语还,敢期幼稚得重看。

铁衣冷桂龙鳞静,宝剑高藏玉彘寒。

兵甲从今挽河水,儿孙力与复儒冠。

清闲放意山林下,老援何能更据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翻译

手持符节传达圣旨归来,没想到还能再见到年幼的你们。
身披铁甲如龙鳞般静默,宝剑深藏在寒冷的玉彘之中。
从此以后,军队的力量将如同挽起黄河之水,子孙们将努力恢复文人的荣耀。
我已退隐山林,享受清闲,怎还能再次骑马疆场。

注释

仗节:手持符节,代表权力或使命。
亲宣:亲自传达。
幼稚:指年幼的人。
得重看:再次看到。
铁衣:铠甲。
龙鳞:形容铁甲的纹路像龙鳞。
静:安静,不动声色。
玉彘寒:玉质的剑鞘,形容剑的寒气。
兵甲:武器和铠甲。
挽河水:比喻调动大量兵力。
儒冠:古代读书人的帽子,象征文化教育。
清闲:悠闲自在。
放意:随意,无拘无束。
山林下:山林之间,隐居之地。
老援:老者,指诗人自己。
据鞍:骑马,指军事行动。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曹勋的作品《被旨军前讲和得回》,表达了作者在完成使命后返回的感慨。首句"仗节亲宣诏语还"描绘了作者手持符节,亲自传达皇帝的命令归来的情景,显示出其职责的重要性和荣耀。"敢期幼稚得重看"则流露出对未来的不确定,但仍有期待。

接下来的两句"铁衣冷桂龙鳞静,宝剑高藏玉彘寒"通过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战事已息,武器闲置的场景,暗示了和平的到来。"兵甲从今挽河水"进一步强调了这一转变,意味着战争的威胁仿佛被黄河之水所阻,不再汹涌。

"儿孙力与复儒冠"表达了作者希望子孙能够致力于恢复文教,回归和平生活,体现了他对下一代的期望。最后一句"清闲放意山林下,老援何能更据鞍"则表达了作者渴望归隐山林,享受清闲生活的愿望,同时也透露出对再次披挂上阵的无奈和感慨。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和平的向往,也有对个人命运的反思,展现了作者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收录诗词(1494)

曹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世绩。宣和五年(1123),以荫补承信郎,特命赴进士廷试,赐甲科。靖康元年(1126),与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绢书,自燕山逃归。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书,请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营救徽宗。当权者不听,被黜。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成,充报谢副使出使金国,劝金人归还徽宗灵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两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隐文集》、《北狩见闻录》等。他的诗比较平庸,但有几首使金诗颇值得注意

  • 号:松隐
  • 籍贯: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县)
  • 生卒年:1098—1174

相关古诗词

陪宣抚置酒南楼

远业尝轻万户侯,今陪笑语庾公楼。

声空冀北一曲妙,木落淮南千里秋。

酒兴勇随高意上,月华影入大江流。

主人为客留清境,销尽牢愁与客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婕妤怨

素愧河洲德,宁忘卷耳规。

中闱知奉顺,外戚敢营私。

辞辇翻成妒,能歌复见知。

自惭乖妩媚,不及舞腰儿。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寄山中友

同朝不复旧交游,留滞行都岁两周。

落景残霞曛夕霭,断云横雨霁高秋。

因仍久作归欤计,蹭蹬端如贾客留。

惭愧君恩何以报,此身江海任虚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寄宋德可观察

北归一笑脱胡沙,淮海相逢五岁华。

寄语欲凭沧海月,昔游空想赤城霞。

遥知汉殿宜鸣玉,不谓青门尚种瓜。

虽是道人心似铁,馀情应得赋梅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