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袅袅春幡,恰十日、又逢元夕。
人正在、景清堂上,金樽娱客。
蜡炬红摇花外竹,宝香清透梅边石。
听儿童、父老说青原,东风国。平易政,人皆悦。
真实念,天知得。想旌旗一路,又添春色。
满眼变成金色界,举头身近琼楼月。
问明年、何处著鳌山,蓬莱北。
此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夜赏花图景。首句“袅袅春幡,恰十日、又逢元夕”即设定了时空背景,正值春天第十个清明日,又逢上元节(即元宵节)。诗人以此为契机,展开了一系列的欢愉场景。
“人正在、景清堂上,金樽娱客”表达了人们在这美好时节中聚集于景清堂,举杯畅饮,享受着春夜的温馨与欢乐。接下来的“蜡炬红摇花外竹,宝香清透梅边石”则细腻地描绘了室内外的美丽景致:烛光在花间竹丛中摇曳,而室外的梅花散发出淡雅的香气,穿过石径。
诗人随后转向听闻儿童与长者谈论古代青原之战,以及东风带来的国泰民安。这里透露出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和平政局的赞美。“平易政,人皆悦。真实念,天知得”表达了人们对于简单公正的政治的喜悦,以及内心真诚之念被上天所知。
最后,“想旌旗一路, 又添春色。满眼变成金色界,举头身近琼楼月。问明年、何处著鳌山,蓬莱北”则是诗人对于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想象着旌旗在道路上飘扬,又为春色添了一抹新意;眼前的世界变得金光灿烂,抬头便可触及琼楼之月。末尾的“问明年、何处著鳌山”则是对未来可能到来的仙境蓬莱山的探寻和向往。
整体而言,此诗通过描绘春夜欢乐场景,以及对于历史、政治与未来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
不详
门外蹄轮任迹疏,一廛深称水云居。
平生事业将何用,叹括空能读父书。
清风叶叶映黄鹂,绿暗红稀半掩扉。
我以忘言静思虑,子规犹道不如归。
一径萦纡山更深,满川烟霭夕沉沉。
从来不问荣华事,自有沙鸥信此心。
二月阳和花正繁,软风轻扇笋斑斑。
扬鞭江路心无事,问舍求田过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