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一百则(其六十六)

机轮曾未转,转必两头走。

明镜忽临台,当下分妍丑。

妍丑分兮迷云开,慈门何处生尘埃。

因思良马窥鞭影,千里追风唤得回。

唤得回,鸣指三下。

形式: 偈颂

翻译

车轮从未转动过,一旦转动就会偏离轨道。
明亮的镜子突然照见了高台,立刻分辨出美丑。
美丑分明,如同乌云散去,何处有佛门不染尘埃。
由此想起好马只看鞭影,就能追风千里,呼唤回来。
呼唤回来后,轻轻弹指三下。

注释

机轮:车轮。
曾未:从未。
转必:一旦。
两头走:偏离轨道。
明镜:明亮的镜子。
忽临:突然照见。
当下:立刻。
妍丑:美丑。
迷云开:乌云散去。
慈门:佛门。
生尘埃:不染尘埃。
良马:好马。
窥鞭影:看鞭影。
千里追风:追风千里。
唤得回:呼唤回来。
鸣指三下:轻轻弹指三次。

鉴赏

这首诗以机轮为喻,形象地描绘了事物的运行规律和观察的重要性。"机轮曾未转,转必两头走",暗示世间万物皆有其运行法则,一旦启动,必有其规律性。"明镜忽临台,当下分妍丑",则以明镜比喻清晰的洞察力,能够分辨出事物的本质,即美与丑、真与假。

诗人进一步通过"妍丑分兮迷云开",表达了解开心中的疑惑,看清真相后的豁然开朗。"慈门何处生尘埃",可能是指在理解与慈悲中,不应有尘埃般的偏见或迷惑。"因思良马窥鞭影,千里追风唤得回",诗人联想到骏马受鞭策而疾驰千里,寓意人应有所追求,且能及时纠正偏差,回归正道。

最后两句"唤得回,鸣指三下",以简洁的动作描绘出一种决断和指引,仿佛通过某种方式,诗人希望人们能够从迷途中找回自我,回到正确的道路上。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言深刻,富有哲理,表达了对人生观照和自我修正的思考。

收录诗词(408)

释重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颂一百则(其十八)

无缝塔,见还难,澄潭不许苍龙蟠。

层落落,影团团,千古万古与人看。

形式: 偈颂 押[寒]韵

颂一百则(其五十二)

末后句,为君说,明暗双双底时节。

同条生也共相知,不同条死还殊绝。

还殊绝,黄头碧眼须甄别。

南北东西归去来,夜深同看千岩雪。

形式: 偈颂 押[屑]韵

颂一百则(其五十八)

似海之深,如山之固。

蚊虻弄空里猛风,蝼蚁撼于铁柱。

拣兮择兮,当轩布鼓。

形式: 偈颂

颂一百则(其一○二)

要平不平,大巧若拙。或指或掌,倚天照雪。

大冶兮磨砻不下,良工兮拂拭未歇。

别别,珊瑚枝枝撑著月。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