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布行

芭蕉有丝犹可绩,绩成似葛分絺绤。

女手纤纤良苦殊,馀红更作龙须席。

蛮方妇女多勤劬,手爪可怜天下无。

花练白越细无比,终岁一匹衣其夫。

竹与芙蓉亦为布,蝉翼霏霏若烟雾。

入筒一端重数铢,拔钗先买芭蕉树。

花针挑出似游丝,八熟珍蚕织每迟。

增城女葛人皆重,广利娘蕉独不知。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蕉布行》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描绘了南方地区以芭蕉纤维为原料制作布料的过程和场景,展现了当地妇女辛勤劳作的生活状态。

诗中首先提到芭蕉纤维的可利用性,比喻其如同丝线一般,可以像葛藤一样纺织成不同质地的布料——絺绤,即粗细不同的布。接着,诗人赞美了女性劳作的辛勤,她们的手指纤细却承受着巨大的劳动,甚至将剩余的布料染色,编织成精美的龙须席。这一段描述突出了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以及她们对家庭的贡献。

随后,诗中转向对南方地区妇女劳动强度的感慨,指出她们的手指虽小却能完成繁重的工作,这种坚韧与勤劳是天下的典范。诗人特别提到了“花练白越”,这是一种精细如花般美丽的白色布料,但其制作过程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且主要用于丈夫的衣物,体现了对男性成员的重视。

进一步地,诗中提到了竹子和芙蓉也能作为布料的来源,它们制成的布料轻薄如蝉翼,飘逸如烟雾,显示了南方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高超的纺织技艺。最后,诗人提到人们会用竹筒来储存这些珍贵的布料,每端仅重数铢,可见其价值之高。同时,诗中也提及了购买芭蕉树以获取更多纤维的习俗,以及使用细如游丝的花针进行精细的编织工作。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南方地区独特的纺织工艺和自然景观,还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女性劳动的重要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收录诗词(6717)

屈大均(明末清初)

成就

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经历

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

  • 称谓:广东徐霞客
  • 字:翁山、介子
  • 号:莱圃
  • 籍贯:广东番禺
  • 生卒年:1630—1696

相关古诗词

查君来自黔中赠之

怜君万里事孤征,艰难来自黔阳城。

黔阳乃是烟雾海,天无三日能乾晴。

雨师最好黔阳地,霢霢濛濛岂天意。

三年未洗战场红,红满黔阳皆血泪。

啾啾新鬼多王侯,可怜白骨成山丘。

英雄岂合建大义,杀身自古因春秋。

水深火热天所喜,汤武之世皆逆理。

君臣一炬谢生灵,赤县神州终已矣。

君向黔阳吊战场,仲家黑白邀壶觞。

腐肉之中相饮食,乌鸢往往争肝肠。

争肝肠,中有馨香是国殇。

生降差比部尉强,君行莫与别阿梁。

形式: 古风

赠周文学

君如琼树方敷荣,又似玉壶冰至清。

三岁珊瑚色尽赤,五年孔雀尾全成。

年少周郎古所羡,况复聪明是才彦。

不工顾曲但读书,文章已见云霞变。

幽轩列植多名葩,美盎滋兰尽发芽。

香煎水熟风微起,琴写泉声月正华。

书多不用徒渔猎,至道从来少枝叶。

古圣精微在六经,神明一片宜相接。

形式: 古风

七星岩磨厓题名歌

七星化作七芙蓉,斗柄乃是玉屏峰。

中有夹天千尺峡,天开一罅烟重重。

振策飞厓同我友,摩挲怪石云濡手。

心怜绝壁势争雄,欲得蛟螭字如斗。

君也今之顾八分,石经瘦劲汝其伦。

墨气淋漓山鬼泣,无端破我苍苔痕。

白石肌肤如玉雪,磨砻欲出巨灵血,数声斧外何清越。

石工一字一螺金,丁丁日夕愁穿穴。

石火射人光不寒,为君留得冰雪肝。

姓名他日谁不朽,置身且学此峰峦。

形式: 古风

伏波射潮歌

后羿射日落其九,伏波射潮灭六口。

海水至今不敢骄,随月盈虚少沓潮。

流向东西各半月,新潮既长旧潮消。

将军天命治南海,万古波涛精爽在。

前驱海若后波臣,民免为鱼仗真宰。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