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小除示澹书记

我年五十一,适汝四十五。

面目各老大,法身无遮护。

七年小除夕,喜共今年度。

缘聚且有时,况复无上道。

道在忧弥深,空忧愧无补。

爱尔性忱挚,惧尔性疏稿。

我归自栖贤,晤别犹草草。

臷庵一月谈,投机恨不蚤。

屈曲有深言,直捷无行路。

暗明绝暗明,回互不回互。

十地岂其俦,万法从兹扫。

一喝双耳聋,一蹋全身倒。

释子非百丈,山僧非马祖。

荷担莫迟回,须记四十五。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思想为背景,通过诗人与友人之间的对话,探讨了生命、修行、觉悟等深刻的人生议题。诗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感慨和对修行的深入思考。

首句“我年五十一,适汝四十五”,诗人以自己的年龄与友人的年龄相对比,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有限性。接着,“面目各老大,法身无遮护”表达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外貌会逐渐衰老,但内心的法身(即精神本质)却不受岁月影响,强调了精神层面的重要性。

“七年小除夕,喜共今年度”则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新的一年里相聚的喜悦,虽然只是短暂的相聚,但能共同度过,对于彼此来说都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道在忧弥深,空忧愧无补”体现了诗人对修行道路上困难和挑战的深刻理解,即使心中充满忧虑,也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强调了实际行动的重要性而非空想。

“爱尔性忱挚,惧尔性疏稿”是对友人性情的评价,诗人欣赏友人真诚的情感,同时也担心其在修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疏忽或不足。

“我归自栖贤,晤别犹草草”描述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匆忙,表达了对相聚时光的珍惜和对离别的不舍。

“臷庵一月谈,投机恨不蚤”表达了诗人对与友人深入交流的渴望,遗憾未能更早地进行这样的对话。

“屈曲有深言,直捷无行路”意味着在修行之路上,有时需要曲折迂回地探索,而有时则需要直接、简洁地表达,两者各有其价值和必要性。

“暗明绝暗明,回互不回互”强调了在修行过程中,要超越表面的明暗,达到内在的和谐与统一,同时也要避免机械地重复过去的经验。

“十地岂其俦,万法从兹扫”表达了对修行境界的追求,认为只有达到极高的层次,才能彻底清除一切杂念和障碍。

“一喝双耳聋,一蹋全身倒”是禅宗中的比喻,意指通过某种激进的修行方式,使心灵得到彻底的净化和觉醒。

“释子非百丈,山僧非马祖”表明诗人并不将自己与历史上著名的禅师相提并论,而是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修行之路。

最后,“荷担莫迟回,须记四十五”鼓励友人勇往直前,不要拖延,记住彼此相遇的时刻,寓意着在修行的道路上,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友情、修行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精神追求的独到见解,以及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激励。

收录诗词(1727)

释函是(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示雪盛禅人

雪盛供我研,即日乞书扇。

我书既不佳,报称亦颇贱。

嘉尔解人意,忘我笔墨俚。

忻然惠一言,似诗而实偈。

汝性如美石,良工待雕琢。

因缘信有时,逡巡惧瓠落。

汝事余有年,忽务徒周旋。

何如一片石,抱璞蹲吾前。

我闻古之学,慕道如饥渴。

形式: 古风

题观世音菩萨像

道以无心得,相以有心现。

无心割截平,有心庄严展。

无心无罪福,福罪有心见。

割截与庄严,有无心转变。

一人成两心,两人圆一念。

积精遂密藏,至诚忻佛面。

大士无缘慈,照临仝时遍。

各以佛子根,真实通方便。

形式: 古风

乞药

雪山有药草,可以愈痼疾。

具足大地人,信手便拈得。

拈药施良医,醍醐还自食。

秖贵大地知,先须破悭惑。

施受总由渠,成佛无他术。

形式: 古风

初春闻顿修至丹霞

抗别忽四龄,沈哀先后仆。

高树失慈乌,终恨不成哭。

悬钵毁空中,悲辛怆幽独。

岂无桃李蹊,行行念穷谷。

绻彼谷中人,茕茕夷骨肉。

宁尔独无父,巽坎抗宵夙。

安乐矢同归,穷愁厌相逐。

嗟今世上情,而我怀惭恧。

前路轻冬夏,离忧数往复。

遥遥待归人,弹指未云促。

谁驻丹石昂,谷风摇春木。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