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镜诗

折药须自插,不用暂临池。

当由可怜面,偏与镜相宜。

安钗钏独响,刷鬓袖俱移。

唯馀心里恨,影中恒不知。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鉴赏

这首《咏镜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镜子的独特魅力和它与人的亲密关系。诗人朱超通过“折药须自插,不用暂临池”开篇,以一种新颖的比喻手法,将镜子比作可以自我插入的药物,暗示镜子如同良药,能映照出人心的真实面貌,无需借助外在的池水或其他媒介来显现自己的形象。这种独特的视角,赋予了镜子一种内在的生命力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接着,“当由可怜面,偏与镜相宜”一句,进一步强调了镜子与人的紧密联系,它能够恰到好处地映照出人的面容,无论是喜怒哀乐,都能清晰呈现。这不仅体现了镜子的实用性,更蕴含了人与物之间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安钗钏独响,刷鬓袖俱移”则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展现了镜子在人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钗钏的响动、鬓发的梳理、衣袖的移动,这些日常动作都与镜子产生了互动,反映了镜子不仅仅是静态的物品,而是融入了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最后,“唯馀心里恨,影中恒不知”表达了镜子虽能映照外在,却无法洞察人心深处的情感和秘密。这句话既是对镜子功能的限制性描述,也暗含了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理解。镜子虽然能反映出人的外貌,但内心的痛苦、喜悦、疑惑等情感,却只能由自己去感受,镜子无从知晓。

整体而言,《咏镜诗》通过对镜子的描绘,不仅赞美了镜子的实用价值和美学意义,更深入探讨了人与物、内心与外在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人类自我认知的复杂性。

收录诗词(17)

朱超(南北朝)

成就

原本有集,现今已经丢失,留存到今只有十多首作品。

经历

在梁国做中书舍人。

相关古诗词

咏贫诗

触途皆可试,惟贫独未安。

窗开两片月,霜足一重寒。

藁湿铺床冷,荷脆补衣难。

若言为客易,推剑与君弹。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城上乌诗

朝飞集帝城,犹带夜啼声。

近日毛虽煖,闻弦心尚惊。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咏独栖鸟诗

河水闻寒已成冻,塞草愁霜悬自衰。

可念无端失林鸟,此夜逆风何处归。

列网遮山不听度,悬冰绕树滑难依。

细石似燕能随雨,片木作鸢犹解机。

但令积风多少便,何患有翼不能飞。

寄语故林无数鸟,会入群里比毛衣。

形式: 古风

惟馀故楼月,远近必随之。

形式: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