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描绘了除夕之夜,诗人王竹修在家中与友人欢聚的情景。首句“风捲秦灰入艺林”以夸张手法,暗示时光流转,历史与艺术交融,为全诗营造出一种深邃的历史感和艺术氛围。接着,“谁知爨下有奇音”一句,巧妙地将日常生活的场景与不凡的艺术创造联系起来,引人遐想。
“步兵少窘频挥泪,长吉多才亦呕心”两句,分别引用了阮籍(字步兵)和李贺(字长吉)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人命运的感慨,以及对他们创作艰辛的同情。阮籍因生活困顿而多次流泪,李贺才华横溢却饱受身心之苦。这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文人在追求艺术道路上的孤独与执着。
“炽炭围炉谋共醉,挑灯击钵发狂吟”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除夕之夜,围炉取暖,借酒浇愁,以诗歌抒发情感的场景。炽热的炭火象征着温暖与希望,围炉共饮则体现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挑灯击钵则是古代文人聚会时的传统活动,通过击打钵盂来激发创作灵感,表现了诗人及其友人狂放不羁的个性和对艺术的热爱。
最后,“何须避债登台去,且把玉壶细细斟”两句,诗人劝慰友人不必为了逃避债务而外出,而是应该珍惜眼前的相聚时光,细细品味美酒,享受此刻的欢乐。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也流露出对当下幸福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巧妙的典故运用,展现了诗人对古代文人生活状态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友情、艺术和当下生活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