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倪复所作的《感寓三首(其二)》。诗中以自然界的现象为喻,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感慨。
首句“时光更代谢,蟪蛄笑蜉蝣”以蟪蛄(一种短命的蝉)和蜉蝣(另一种短命的昆虫)的生命周期短暂,来比喻人生的短暂与无常。蟪蛄和蜉蝣虽在短暂的生命中也能发出声音,似乎在嘲笑那些生命更为长久但最终也会消逝的事物,如嘉禾、芝兰等。
接着,“嘉禾不成实,稊稗矜有秋”通过嘉禾(成熟的稻谷)未结出果实与稊稗(杂草)却在秋天显得骄傲自满的对比,暗示了世间事物并非总是按照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有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反而能获得某种形式的成功或认可。
“芝兰种不荣,荆棘满崇丘”则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芝兰(香花)无法生长繁荣,而荆棘(象征邪恶或困难)却遍布山丘,这反映了自然界中美好与丑恶并存,成功与失败交织的现实。
“玄阴结严冬,芳意坐自遒”描绘了一幅冬天景象,暗喻社会环境的严酷和压抑。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仍有“芳意”(美好的愿望或希望)存在,但似乎难以实现。
最后,“鸿鹄将安之,悬圃阻且修”通过鸿鹄(大雁)寻找栖息地的艰难,隐喻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追求理想和目标的不易。而“惭我绵薄姿,引领增内忧”则是诗人对自己能力有限、面对困境时内心的忧虑和自责。
整首诗通过自然现象的描绘,深刻地探讨了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主题,以及在逆境中保持希望与坚持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