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奉同张敬夫城南二十咏(其十四)濯清》出自宋代文学家朱熹之手。诗中借采莲之景抒发了对知音难觅的感慨。
"涉江采芙蓉,十反心无斁。" 开篇描绘了一幅涉水采莲的画面,主人公不辞辛劳,反复往返于江中,表现了其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芙蓉"在此象征着高洁与美丽,而"十反心无斁"则表达了主人公虽历经艰辛,但内心始终充满热情与坚持。
接着,"不遇无极翁,深衷竟谁识。" 这两句转折,点明了主题——知音难寻。"无极翁"在这里代表的是理解、欣赏自己内心世界的人,即知音。"深衷"指的是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而"竟谁识"则表达了主人公对知音的渴望与无奈,暗示了在现实世界中,真正能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人难以找到。
整首诗通过涉水采莲的生动场景,巧妙地融入了对知音难觅的深刻感慨,展现了诗人对真挚情感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忧伤。朱熹以细腻的笔触,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融为一体,使得这首诗既富有画面感,又蕴含哲理,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