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

秋风本自佳,岂直令人悲。

连宵天上送好月,我病偶失登楼时。

长安城中少人咏,风月似厌空相随。

凌晨吹云满虚际,却向山头移雨至。

老夫识破不生愁,黄叶阶前从委地。

人生三万六千日,何苦区区论得失。

定将印绶弃掷归南湖,秋风与我还相娱。

形式: 古风

翻译

秋风本就美好,岂止让人感到悲伤。
整夜的秋风吹送着天上的明月,我因病未能登上高楼赏景。
在长安城里,很少有人吟咏这样的风月,仿佛它们厌倦了空自陪伴。
黎明时分,风把云吹过空旷的天际,随后又将雨送到山头。
我这个老人看透了,不会因此而忧虑,黄叶随意飘落在台阶前。
人生不过三万六千日,何必为一点点得失斤斤计较。
我决定放弃官职回归南湖,让秋风和我一同享受这份乐趣。

注释

岂直:岂止,不只是。
连宵:整夜。
偶失:偶然失去。
长安:古代中国的首都,这里指代京城。
相随:陪伴。
凌晨:清晨。
虚际:空旷的天际。
定将:决定。
印绶:古代官员的印信和系印的丝带,象征官职。
南湖:泛指南方的湖泊,可能寓指诗人归隐之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享受自然之美的高远情怀。诗人首先表达了对秋风的赞美,认为它本身就很美好,不仅仅是让人感到悲凉。接着写到夜晚时分,天空中送来明月,诗人的病体偶尔失去登楼赏月的机会,这里流露出一丝遗憾。

长安城中,人们对这风和月似乎已经有些厌倦,它们仿佛在空中相伴而行。凌晨时分,秋风吹拂着云端,一直到山顶,又将雨水带至山头。这段描述生动地展现了秋季的气候变化。

诗人以“老夫”自称,表明自己已经年迈,对世事已有所悟透,不再为琐事所困扰。黄叶在阶前随风飘散,这是时光流转、物是人非的象征。最后一句提到了人生短暂,不必过于计较得失。

全诗最后,诗人决心要将自己的笔墨(印绶)抛弃,归隐南湖,与秋风共度岁月。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享受,也是一种精神上的超然脱俗。整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写,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展示,表现了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和深远的情感。

收录诗词(1136)

张镃(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南宋文学家,寓居临安(现浙江杭州),卜居南湖。出身显赫,为宋南渡名将张俊曾孙,刘光世外孙。他又是宋末著名诗词家张炎的曾祖,是张氏家族由武功转向文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隆兴二年(1164),为大理司直。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庆元初为司农寺主簿,迁司农寺丞。开禧三年(1207)与谋诛韩侂胄,又欲去宰相史弥远,事泄,于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编管,卒于是年后

  • 号:约斋
  • 籍贯:先世成纪(今甘肃天水)
  • 生卒年:1153—1221?

相关古诗词

秋夜

人间睡正浓,月到修髯底。

三伏凛如秋,蒙头思衲被。

形式: 五言绝句

秋夜

疏星历历间银河,天澹浑疑泻素波。

墙角影低遮月少,树头声壮著风多。

平生但念长閒好,万事从教若梦过。

要足一诗添故藁,小山池畔更婆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秋清

更阑何事识秋清,历历江湖兴致新。

犬吠数声风外橹,隔城同是未眠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种菊

今年植菊良寡谋,丛萎满望如田畴。

黄深白浅欠旌别,未表劲净专高秋。

初移风雨连朝恶,才到暄晴骤开却。

铺毡未暇坐观嬉,携筇粗放行吟乐。

游蜂冶蝶拨不开,粉趐云动鸣轻雷。

霜前姿性本介洁,肯受浼辱宁摧颓。

道人犹拣鲜鲜蕊,铜瓶换浸重添水。

一声清磬晓窗深,香边坐断三千偈。

歌缘酒分从来轻,正色已定十种名。

来年自种先献佛,不应直为杯中物。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