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时明皇按乐图

开元天子方承平,年年十月游华清。

游龙烂簇五家锦,玉奴姊妹俱倾城。

太常旧谱看不足,斗鸡舞马浑粗俗。

霓裳一阕天上来,三郎自按新翻曲。

贺老琵琶先定场,都昙击鼓齐高张。

绣帽金童小垂手,堂上合奏甘伊凉。

胡儿大眼何曾见,来簉膝前双舞旋。

天颜有喜分塞酥,宫花衔出昭阳殿。

龙眠老手落贵家,忽入老眼凭叹嗟。

尚嫌却后欠二笔,不写渔阳鸣鼓挝。

人生欢乐如风影,自古极衰根极盛。

后来倘有曲江公,此图合作千秋镜。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李伯时明皇按乐图》由宋末元初诗人方一夔所作,描绘了宋代皇帝李隆基(又称唐玄宗)在华清宫中欣赏音乐表演的情景。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宫廷生活的奢华与艺术的精湛。

诗的开篇“开元天子方承平”,点明了故事背景为唐代盛世开元年间,天子李隆基正享受着太平盛世带来的安宁与繁荣。接着,“年年十月游华清”描绘了每年深秋时节,李隆基前往华清宫游玩的场景,体现了帝王的闲适生活。

“游龙烂簇五家锦,玉奴姊妹俱倾城”运用比喻手法,将游行队伍比作斑斓的龙,五彩缤纷,象征着皇家的威严与华丽;同时,也提到了“玉奴姊妹”,暗示了宫廷中的佳丽众多,美艳绝伦。

“太常旧谱看不足,斗鸡舞马浑粗俗”对比了传统音乐与宫廷娱乐活动,表达了对音乐艺术的推崇,认为传统的音乐表演远胜于粗俗的斗鸡、舞马等娱乐方式。

“霓裳一阕天上来,三郎自按新翻曲”描述了李隆基亲自参与音乐创作与表演,以“霓裳”一词,既指代了唐代著名的《霓裳羽衣曲》,也暗含了音乐的高雅与美妙。

接下来的段落详细描绘了音乐表演的场景,包括贺老(贺知章)的琵琶演奏、都昙的鼓声、以及舞蹈者的精彩表演,展现了宫廷音乐会上的热烈氛围。

“绣帽金童小垂手,堂上合奏甘伊凉”描绘了表演者们的服饰与动作,以及整个表演的和谐统一,营造出一种庄重而优雅的气氛。

“胡儿大眼何曾见,来簉膝前双舞旋”提到胡人的参与,增加了表演的多元性和国际色彩,同时也反映了唐朝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

“天颜有喜分塞酥,宫花衔出昭阳殿”描绘了皇帝因音乐表演而喜悦的表情,以及宫花随风飘动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欢乐的氛围。

最后,“龙眠老手落贵家,忽入老眼凭叹嗟”表达了对画师李公麟(李伯时)技艺的赞赏,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尚嫌却后欠二笔,不写渔阳鸣鼓挝”表达了对未完成作品的遗憾,暗示了历史上的安史之乱,预示了盛世之后的衰败。

整首诗通过对音乐表演的生动描绘,不仅展现了唐代宫廷文化的繁荣,也蕴含了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思考。诗中既有对艺术美的赞美,也有对权力更迭的反思,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视角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486)

方一夔(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明妃曲

明妃去时载橐驼,金环珠络红锦靴。

燕支山北万蹄马,半夜剑槊锵横磨。

老胡须鼻极殊状,黄羊乳酪毡裘帐。

此生赋分逐飞走,一回坐起一惆怅。

当初自恃颜如花,不嫁比邻来天家。

掖庭咫尺隔万里,十年不复逢宫车。

画工不信能相误,一朝流落天涯去。

汉使年年去复来,长安不见低烟雾。

寒沙击面雁飞秋,手抱琵琶泪暗流。

上弦冷冷写妾苦,下弦切切写汉羞。

妾身生死何须道,汉人嫁我结和好。

曲终谁是知音人,断魂去作坟头草。

形式: 古风

太湖石狮子笔架

忆昔金仙去后遗双狻,化作双玉南海边。

洞庭山鬼逐不得,夜吼云根今几年。

先生曾作橘洲客,屡撼梧桐怖龙伯。

携归深山动光彩,黑貙缩爪罴藏迹。

烂烂眼有百步威,安眠不动镇书帷。

自惭四座无长物,烦护老颖书中□。

醉墨淋漓日千幅,毫端犹带湖光绿。

怜渠骏猛助奇怪,他日相从校天禄。

形式: 古风

文书再报六月朔日食

忆昔雨洗冬甲子,春来飞雪遍千里。

老农雪谶古相传,一番春雪一番水。

今年麦熟云成堆,并刀收敛疑寇来。

自从入梅不见雨,田间热气飞黄埃。

清台奏下邮传急,月蚀九分日蚀七。

昨宵搥鼓闹如雷,素娥凭怒面漆黑。

太阳室家怒相齧,东西不肯还宫阙。

天公不肯目偏盲,又传日蚀林钟月。

一笺夜拜东皇公,休作怪变惊儿童。

愿分阴阳作平等,五日一雨十日风。

形式: 古风

续憎苍蝇

炎官煽毒日色赪,四海鼎沸遭焚蒸。

吴牛耕罢汗且喘,暂休树影眠沟塍。

不知苍蝇名品夥,乘时附势相欺陵。

其间一种号赤目,巧窥猛攫如饥鹰。

钻眸噆鼻不可奈,以首溷水浇清澄。

自期摆脱有此计,须臾扑缘如牵绳。

牧儿旁坐少肋力,掴以指掌麾以肱。

更凭草帚时一扫,坠地死者堆斗升。

乾坤荡荡产万类,涵淹恶物吁可憎。

閒从林下看水牯,作诗为续憎苍蝇。

形式: 古风 押[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