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杂诗三章(其一)》由清代诗人姚燮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自然景象的融合,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
首句“入门思远游,出门思故乡”,开篇即揭示了诗人的复杂情感状态。他渴望远行探索未知的世界,但又对熟悉的故乡充满眷恋。这种内心的冲突,是许多旅人共有的情感体验,诗人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心灵的肖像。
接着,“饱煖难坐谋,出入安能常?”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矛盾心理。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他却难以静下心来规划未来,因为对远方的向往与对家乡的思念始终交织在一起,使他无法做出稳定的决定。
“大河入平野,河上千垂杨”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象,大河奔腾,流入广阔的平原,河畔垂柳依依,生机勃勃。这样的画面既是自然界的美,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映射,既包含了对广阔世界的向往,也寄托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旧枝折将尽,新枝今未长”则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更迭。旧事物逐渐消逝,新的事物尚未成长,这不仅是自然界的现象,也是诗人对人生阶段变化的感慨,暗示着生命中的不确定性和对未来的期待。
“夜气就凉肃,况复多露霜”描绘了夜晚的凉爽和露霜的降临,象征着季节的变换和岁月的无情。诗人借自然界的更替,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最后,“胡为千里客,中道犹旁皇?”直抒胸臆,诗人自问为何成为远方的客人,在旅途中仍犹豫彷徨。这一问,不仅揭示了诗人的迷茫与困惑,也反映了对自我身份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自然景象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以及对生命、时间和自我身份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