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贺某赴兴化任(其一)

贺公梦三刀,恩荣被诏函。

家山繄比邻,风俗应夙谙。

承流复宣化,使民思棠甘。

向来恺悌心,今足副时谈。

形式: 古风 押[覃]韵

翻译

贺公在梦中得到三把刀,朝廷恩泽如诏书般降临。
他的故乡近在咫尺,风俗习惯他早已熟知。
他遵循并弘扬教化,让百姓忆起棠棣之惠的甜美。
他一贯的和乐平易之心,如今完全符合时代的赞誉。

注释

贺公:指贺知章,唐朝诗人。
梦:梦境。
三刀:古代象征权威或预见变故。
恩荣:恩赐与荣耀。
诏函:皇帝的命令文书。
家山:家乡。
繄:此字在这里表示强调,相当于‘只’或‘仅仅’。
比邻:相邻,近在身边。
夙谙:早年就熟悉。
承流:顺应潮流,接受上级指示。
宣化:宣扬教化,普及文明。
使民思棠甘:比喻使人民怀念美好的政绩,如棠棣之甘甜。
棠甘:比喻政绩美好。
向来:一直以来。
恺悌:和乐,仁慈。
心:内心。
副:符合,匹配。
时谈:时代的话题,人们的谈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起为贺姓朋友即将赴任兴化写下的一首送别诗。诗中通过描绘贺公的梦境和对未来的期待,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地方治理的期许。

"贺公梦三刀",以梦兆吉祥,暗示贺公将要承担重大责任,三刀象征权力和裁决,预示他在仕途上会有显著的成就。"恩荣被诏函",则直接赞美了贺公得到朝廷的恩宠和任命,显示出其地位的提升。

"家山繄比邻",将家乡比喻为近在咫尺,表达了对友人离家赴任的不舍,同时也暗示贺公对故乡风俗的熟悉和眷恋。"风俗应夙谙",强调贺公对当地风土人情的了解,有助于他更好地治理地方。

"承流复宣化,使民思棠甘",运用典故,贺公将遵循前任的治政理念,同时还要传播教化,使百姓感受到如棠棣之甘的惠民政策,寓意其施政有方,深得民心。

最后两句"向来恺悌心,今足副时谈",高度评价了贺公一贯的和乐之心,认为他的品性与才能足以匹配当前的时代赞誉,表达了对贺公的美好祝愿和对他未来仕途的肯定。

整体来看,这是一首充满祝福和期望的送别诗,既赞扬了贺公的个人品质,也寄寓了对地方治理的殷切希望。

收录诗词(156)

陈起(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郭圣与就监试归兼简其弟

楚尾吴头月光冷,山鸟不鸣桂浮影。

破霜采得蟾边香,兰菊无言秋耿耿。

万年枝外浅红墙,胥山小阁憩晚凉。

湖波江浪座中接,寒篝凝梦歌云觞。

明朝忙踏槐花市,万丈光芒生璧水。

瓜金茧纸市相高,兀兀钩提笑韩子。

小雁汀沙振寒羽,亦复搴衣告归去。

近别难甚况远离,一日仙舟隔轻雾。

形式: 古风

适安有湖山之招病不果赴

兰契简以诗,金铿而玉戛。

招邀访逋仙,剧饮拟投辖。

事有违人意,十常居七八。

文园病政浓,况复泥泞滑。

老怀欲舒散,天心若是恝。

形式: 古风 押[黠]韵

适安惠糟蟹新酒

伟哉无肠公,横行占江湖。

几欲肆其雄,上山攫于菟。

无端四五辈,怀椒寻酒垆。

枕藉糟丘下,醉魂呼不苏。

尚想横戈勇,胸次与世殊。

开怀风味佳,大丹液膏腴。

此宝君所储,何为贻老夫。

曲生挟之前,烂然陈座隅。

当其左持螯,不知竭此壶。

酩酊无何乡,轩冕不关渠。

东望歌老饕,前溪梅影疏。

形式: 古风

哭丹池王隐君

忆昔相逢初,一见即刮目。

出处虽不齐,椒兰则同馥。

论心到极处,情爱逾骨肉。

十年传成癖,搰搰闭门读。

高志尊所传,而肯曲从俗。

抱此奇特操,平步可金玉。

况复同窗友,槐庭秉钧轴。

事有反所料,轩冕笑羁束。

缙云邈千里,访道求辟谷。

食枣怀安期,窃桃小方朔。

平生精进心,自可登仙录。

一著偶失算,九书无复续。

洞霄有猿号,丹池无鹤浴。

昨病失会葬,生刍东望哭。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