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安子承读易堂

卦辞爻辞易之注,孔子读之悟其故。

彖辞象辞易之疏,孔子作之志其悟。

悬知孔子大悟时,太虚中不挂一丝。

与易为一自不知,奚以卦辞爻辞为。

渠无孔子大机械,所恃嗫嚅三尺喙。

象彖爻辞从领会,其如犹有卦辞在。

诚使时习能绝编,安知日新不忘筌。

著脚还超九师先,回头更勘三画前。

形式: 古风

翻译

卦辞爻辞是《易经》的注解,孔子研读它,理解了其中的道理。
彖辞象辞是对《易经》的详细解释,孔子创作它们,记录了他的领悟。
可以想象孔子深刻理解的时刻,他的心灵如太空般清澈,没有丝毫杂念。
他与《易经》融为一体,自己却浑然不知,卦辞爻辞有何必要呢?
他没有孔子那样的深思熟虑,仅凭口舌表达,就像小鸟的喙一般微小。
他能理解象辞和彖辞,但卦辞的存在仍然像障碍一样。
如果持续学习能深入到忘我境地,怎能忘记最初的引导工具呢?
他的见解超越了多位老师,回头再审视卦象的细微之处。

注释

卦辞:《易经》的初步说明。
爻辞:《易经》的爻位解释。
太虚:空灵的心境。
一丝:丝毫杂念。
渠:他。
三尺喙:小鸟的喙,比喻微小的表达能力。
象彖:象辞和彖辞。
犹有:仍然存在。
时习:持续学习。
绝编:深入到忘我境地。
日新:不断进步。
不忘筌:不忘最初的引导。
九师:多位老师。
三画前:卦象的细节。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曾丰的《题安子承读易堂》,通过对卦辞爻辞和易经的理解,表达了对孔子深邃智慧的敬仰。诗中提到孔子研读易经,不仅理解了卦象和爻辞背后的道理("悟其故"),还进一步撰写了彖辞象辞来阐明自己的领悟("志其悟")。诗人想象孔子在大彻大悟之际,心灵如太虚无挂碍,达到了与易经合一的境地,无需再依赖卦辞爻辞。

接着,诗人指出他人虽然也能领会易经的象辞和彖辞,但如果没有孔子那样的深刻洞察力,仍会受限于卦辞的存在("象彖爻辞从领会,其如犹有卦辞在")。诗人强调,即使勤奋学习如孔子那样反复研读("时习能绝编"),也不能忘记初学时的引导工具("不忘筌")。最后,诗人鼓励人们超越前人,深入探究易经的奥秘,甚至追溯到卦象的源头("著脚还超九师先,回头更勘三画前")。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赞美孔子,表达了对学术研究的深入思考和对易经哲学的敬仰,同时也寓含了对后学者的期许。

收录诗词(896)

曾丰(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朱虞卿自懒

天不与吾山水幽,却于何处小藏脩。

清风吾有术堪召,俗物自无机可投。

朝市眼为方册制,利名心与曲国畴。

令尹功成民所祝,双凫归路在三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题邬季文送清轩

主人胸次风韵胜,万象皆倾如听命。

开窗凝目立相招,霁月影从溪响应。

神迎气送烦此君,拜嘉有何答殷勤。

棐几蒲团千兔颖,茶瓯酒碗一炉薰。

形式: 古风

题吴季章挹秀堂

造物鼎新开画图,江蟠前后山负隅。

一尘不动鸥出没,万变无心云卷舒。

主人倚坐扶栏立,太清之气交相袭。

风烟席上骨毛醒,文字场中星斗湿。

说诗迁史功日新,江山怪见无精神。

笔头收拾珠玉去,夔为酸鼻河伯颦。

填胸自有真潇洒,沃眼更何须外假。

景饶眼饱欲著书,书成勿示斲轮者。

形式: 古风

题张仲寅甘老堂

功名镜里犹黑头,谁子速之营菟裘。

四朝元老人姓周,扫三大字蟠蛟虬。

元老之门几从游,天上公子第一流。

十论较之过秦优,记室有劳无束脩。

郊霈异恩小相酬,过而睨之海中沤。

从渠进进吾休休,胸中一壑复一丘。

酒发诗豪不宜搜,风月自与毫端谋。

木奴竹君岁所收,不翅汉家千户侯。

归哉老矣馀何求,舐蜜啖蔗味悠悠,孤松野鹤无春秋。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