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音诗

纷纷番割总殃民,谁似吴郎泽及人。

拚却头颅飞不返,社寮俎豆自千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海音诗》由清代诗人刘家谋所作,通过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首句“纷纷番割总殃民”,以“纷纷”描绘出社会上各种纷扰和不公的现象,这些行为最终伤害的是民众的利益。“番割”可能指的是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争夺或剥削,而“总殃民”则明确指出这种行为的负面后果。这一句直指社会问题的核心,揭示了权力滥用和利益冲突对普通百姓的伤害。

接下来的“谁似吴郎泽及人”,将话题转向理想中的领导者或英雄人物——吴郎。这里的“吴郎”并非特指历史上的某个人物,而是泛指能够像吴郎一样,以仁爱之心惠及人民的杰出人物。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这样一位能为民众带来福祉的领导者的渴望和赞美。

“拚却头颅飞不返,社寮俎豆自千春。”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前一句“拚却头颅飞不返”使用了强烈的语言,表达了为实现正义和改善民生不惜牺牲一切的决心。这里“拚却头颅”象征着不惜生命代价,展现出诗人对于改变现状的坚定信念和勇气。“飞不返”则强调了这种牺牲的彻底性,即为了目标的实现,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后一句“社寮俎豆自千春”转而描述了理想的实现后,社会将因此而长久繁荣,人民将永远铭记这位英雄的贡献。其中,“社寮”可能指的是社区或村落,象征着社会的基层组织;“俎豆”则是古代祭祀时摆放祭品的器具,这里用来比喻英雄的功绩被后世永远纪念和传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公正与人民福祉的深切关怀,以及对能够真正为民谋利的领袖的向往。诗中既有对现实问题的批判,也有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憧憬,展现了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世界。

收录诗词(101)

刘家谋(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苞川。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举,后以大挑任宁德、台湾教谕。所到之处,努力收集掌故。在宁德,著《鹤场漫录》2卷;在台湾4年中,著《海音》2卷,对台湾的风土人情及官吏施政利弊,皆有论述。咸丰二年(1852年),卒于府署

  • 字:仲为
  • 籍贯:侯官县(今福州市区)
  • 生卒年:1813~1853年

相关古诗词

海音诗

辛苦耕渔朝暮偕,饥来薯米爨牛柴。

煌煌六十年中纪,贞节如林聚一涯。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佳]韵

台阳竹枝词(其一)

宜晴宜雨好时光,草粿糖浆制备忙。

招得东邻诸姊妹,踏青齐拜五妃娘。

形式: 词牌: 竹枝

台阳竹枝词(其二)

谷雨携筐摘嫩芽,大棚顶畔是侬家。

一瓯茗试清泉好,郎有閒时来吃茶。

形式: 词牌: 竹枝 押[麻]韵

夏日村居杂感(其一)

榕阴叠叠竹萧萧,出水秧针绿意饶。

几簇人声喧渡口,半江夕照卖鱼苗。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萧]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