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风光图景。诗人以精湛的笔触,捕捉了山水之间的美丽与神秘。
“一水飞空,揭起珠帘全幅。” 这两句开篇便展现了诗人的宏伟构想,一江之水宛如飞泉,直冲云霄,仿佛自然界中的一幅画卷被无形之手缓缓揭开,让人得以窥见其间的秘密与美丽。珠帘不仅形容水流的美艳,而且隐喻着一种神秘的屏障。
“不须人卷, 不须人轴。” 这两句强调了大自然的自在与独立,无需人工的刻意装饰或是机械的控制,一切都顺其自然,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尊重和赞叹。
“一点不容飞燕入,些儿未许游鱼宿。” 这两句则描绘了一种纯净无瑕的景象,连细小如燕、鱼的生物也不被允许打扰这份宁静,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极致追求和保护。
“向山头、款步听疏音,清如玉。” 这两句转换了画面焦点,从宏大的景观转向细微的声音,山头间传来的疏疏声响,就像清澈透明的玉石一般,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三峡水,堪人掬。三汲浪,堪龙浴。” 这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水流的壮观与神秘,三峡之水宛如巨龙戏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更两边潇洒,数竿修竹。” 这两句又转向了景象中的细节描写,潇洒的水流与修长的竹子相映成趣,增添了一种生动的生命力。
“晓倩碧烟为绳束,夜凭新月为钩曲。” 这两句通过对光线和阴影的细腻描写,展示了时间流转中的景象变化,以及诗人对于光与色的敏锐感受。
“问当年、题品是何人,黄山谷。” 最后两句则引出了历史的深度,让读者不禁追问这等美景在往昔曾被哪位高人留下赞词。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与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无限崇拜和深切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