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申秋八首(其二)

蚊幌雨来卷,烛蛾灯上稀。

啼儿冷秋簟,思妇问寒衣。

帘断萤火入,窗明蝙蝠飞。

良辰日夜去,渐与壮心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翻译

蚊子在薄雾般的细雨中飞舞,烛光上的飞蛾变得稀少。
哭泣的孩子在凉爽的竹席上感到秋意,思念丈夫的妻子询问添置寒衣的事。
帘幕破了,萤火虫飞进屋内,窗户明亮,蝙蝠在夜空中飞翔。
美好的时光日复一日地流逝,渐渐与我壮志勃勃的心愿背道而驰。

注释

蚊幌:蚊子在像薄纱一样的雨中飞舞的情景。
雨来卷:细雨像卷轴般地笼罩过来。
烛蛾:围绕烛光飞舞的飞蛾。
灯上稀:灯周围的飞蛾因雨变少了。
啼儿:哭泣的小孩。
冷秋簟:凉爽的竹席,暗示秋天的来临。
思妇:思念丈夫的妻子。
问寒衣:询问准备过冬的衣物。
帘断:帘子破了。
萤火入:萤火虫飞进屋里。
窗明:窗户因为外面的光亮而显得明亮。
蝙蝠飞:蝙蝠在夜晚飞进飞出。
良辰:美好的时光。
日夜去:时间不断流逝,无论白天黑夜。
渐与:逐渐地远离。
壮心违:年轻时的雄心壮志不再相符。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的夜晚景象,通过对蚊帐、烛光、蛾舞等生动细节的刻画,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易逝和壮志难酬的感慨。

首句“蚊幌雨来卷”,写出了秋夜中蚊帐被阵阵细雨所湿润,仿佛随着风雨的轻拂而微微卷动。紧接着,“烛蛾灯上稀”则描绘了室内蜡烛旁舞动的蛾虫,烛光在夜色中显得更加稀薄,给人一种萧索与寂静之感。

第三句“啼儿冷秋簟”,通过孩子们在寒冷的秋夜里啼哭,展现了家室之内的温暖和不安。随后,“思妇问寒衣”则是妻子关切地询问是否已经准备好御寒的衣物,这反映出了女性对家庭生活细节的关注。

“帘断萤火入”,写的是夜晚萤火虫穿过破旧的窗帘,飞舞在室内。紧接着,“窗明蝙蝠飞”则描绘了清晰可见的窗棂间透出的月光下,蝙蝠在空中自由翱翔。

最后两句“良辰日夜去,渐与壮心违”,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悲凉。良辰美好的时候逐渐消失,随着岁月的推移,壮志豪情也逐渐变得遥不可及。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与生动的景物刻画,传达了诗人对秋夜之美、生活之苦,以及青春易逝的深切感慨。

收录诗词(887)

元稹(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字:微之

相关古诗词

景申秋八首(其三)

嗢嗢檐霤凝,丁丁窗雨繁。

枕倾筒簟滑,幔飐案灯翻。

唤魇儿难觉,吟诗婢苦烦。

强眠终不著,闲卧暗消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景申秋八首(其四)

瓶泻高檐雨,窗来激箭风。

病憎灯火暗,寒觉薄帏空。

婢报樵苏竭,妻愁院落通。

老夫慵计数,教想蔡城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景申秋八首(其五)

风头难著枕,病眼厌看书。

无酒销长夜,回灯照小馀。

三元推废王,九曜入乘除。

廊庙应多算,参差斡太虚。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景申秋八首(其六)

经雨篱落坏,入秋田地荒。

竹垂哀折节,莲败惜空房。

小片慈菇白,低丛柚子黄。

眼前撩乱辈,无不是同乡。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