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几时越五湖,行行遂所适。
之子方乐天,众累焉能迫。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米芾的《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中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与自由的生活态度。
“几时越五湖,行行遂所适。”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想象自己何时能够像古代的隐士一样,远离尘嚣,游历于五湖四海之间,随心所欲地生活。这里的“五湖”通常指的是中国的五大名湖,象征着广阔的自然世界和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
“之子方乐天,众累焉能迫。”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束缚的反感。"之子"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己,"乐天"意味着乐于天道,顺应自然,享受生活的乐趣;而"众累"则指各种世俗的烦恼和束缚,诗人认为这些不应该限制一个人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想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现实束缚的不满。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个人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自然美的向往。
不详
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祖籍太原,迁居襄阳。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多蓄奇石。世号米颠。书画自成一家。能画枯木竹石,时出新意,又能画山水,创为水墨云山墨戏,烟云掩映,平淡天真。善诗,工书法,精鉴别。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宋四家之一。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閒中无所事,得意思同论。
约月升崇观,校射出平原。
笏引上天梯,鞘鸣奋地雷。
谁云天尺五,亲见玉皇来。
蝗虫本是天灾,不由人力挤排。
若是敝邑遣去,却烦贵县发来。
肉眼通神四十年,侯门拖袖气如烟。
符离经过无行李,西入皇都索相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