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碧殿明秋水,香台下夕阴。
堂空莲漏迥,径转竹房深。
习静疑忘世,含虚已定心。
何时谢尘鞅,来此事幽寻。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诗人身处碧殿与香台之间,感受到秋天的水波与傍晚的阴凉交织出的清幽氛围。通过“堂空莲漏迥,径转竹房深”两句,诗人细腻地刻画了环境的空旷与幽深,仿佛置身于远离尘嚣的世界之中。接下来,“习静疑忘世,含虚已定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似乎在静谧中忘记了世俗的纷扰,心灵得到了净化与安定。最后,“何时谢尘鞅,来此事幽寻”则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生活状态的向往与追求,渴望能够摆脱尘世的束缚,深入探索这份宁静与美好。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景入情,情景交融,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与宁静,更深层次地反映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平和与追求,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超然物外生活的向往与实践。
不详
别署西村逸史。生于明宣宗宣德九年,卒于明孝宗弘治九年,年六十三岁。书无不读,尤熟于史。一生淡于名利和官宦,友人引荐他入朝,他多次婉言推辞,一直隐居不仕,隐留心经世之务。每有客人到访,则陈列三代秦汉器物及唐宋以来古籍、书画名品,互相鉴赏和题签。其收藏处所名有“日鉴堂”。正德间,吴中高士首推沈周,次之,所作《晴雨霁三游西湖》,为游记文学经典,有《西村集》八卷,见《四库总目》
乐事愁边减,流年客里过。
桂香秋色好,天迥月明多。
欲共嫦娥语,其如良夜何。
遥知湖上饮,达曙尚酣歌。
爱此禅房好,芭蕉绿满庭。
雪中疑入画,定起自翻经。
晓色和云动,秋声杂雨听。
心源有甘露,一滴可通灵。
频年违晤语,此日贲林坰。
鬓发缘愁白,家山入梦青。
功名成潦倒,书剑尚飘零。
明发松陵道,离歌惜共听。
客里一登临,长歌惬壮心。
江山自今古,人物几消沉。
潮落淮南近,天垂海外深。
改之诗尚在,读罢欲沾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