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乌石寺

回头身忽在树杪,一览千山万山小。

怪崖不落欹欲摧,令人仰看怯眼开。

小亭解事知侬倦,翼然飞出青山半。

上头最上却镜平,百亩金碧千衲僧。

高峰高寺更高阁,进步竿头若为脚。

兹游胜绝庸非天,山下虚行二十年。

形式: 古风

翻译

回首间发现自己已在树梢之上,千山万峰尽收眼底显得渺小无比。
奇特的崖壁倾斜欲坠,让人抬头望时心生畏惧,不敢完全睁开眼睛。
小亭似乎懂得我疲倦的心意,轻盈地飞出青山的一半。
亭子顶部平坦如镜,映照着百亩金色碧绿的景色,仿佛有千位僧人静坐其中。
山顶的高寺和更上的楼阁,如同攀登阶梯般步步升高,仿佛脚下无处立足。
这次游历如此美妙绝伦,实非偶然天成,我在山下默默行走已二十年。

注释

树杪:树梢。
一览:一眼望去。
欹:倾斜。
怯眼开:不敢完全睁开眼睛。
解事:懂得。
翼然:轻盈的样子。
金碧:形容色彩鲜明。
衲僧:穿着僧袍的僧人。
竿头:竿子顶端。
庸非天:并非偶然。
虚行:默默行走。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诗人杨万里创作的《登乌石寺》,通过鉴赏,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攀登高峰、游历名山的豪迈情怀和对自然美景的深切赞美。

“回头身忽在树杪,一览千山万山小。”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站在高处,回首时发现自己的身体已在树梢之上,眼前展开的是一片广阔的山峦,其他的小山相比之下显得微不足道。这不仅展示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也透露出诗人心中的豪情和对大自然的敬畏。

“怪崖不落欹欲摧,令人仰看怯眼开。”这里描绘了一幅险峻奇特的山石景象,岩石陡峭如同要塌陷,观者不得不屏息以待,目不转睛地凝视着这自然之力的展示。诗人通过这种描写,不仅形容了山崖的威猛,也传达了一种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和震撼。

“小亭解事知侬倦,翼然飞出青山半。”诗人在小亭中休息,感受到了旅途的疲惫,但心中依旧渴望着探索更多的自然美景。这里的小亭成为了诗人短暂停留和恢复体力的场所,而“翼然飞出”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精神状态,仿佛长出了翅膀,自由自在地穿梭在青山绿水之间。

“上头最上却镜平,百亩金碧千衲僧。”这两句描写了登至更高处后所见的景象,山顶之上的风光宛如一面明净的镜子,而那“百亩金碧”则是对自然美景的极致赞誉。这里的“千衲僧”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寺院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高峰高寺更高阁,进步竿头若为脚。”诗人继续攀登到更高的地方,在那里的寺庙建筑如同山峰一般耸立。诗中的“进步竿头若为脚”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探索精神和对自然高度的追求。

最后,“兹游胜绝庸非天,山下虚行二十年。”这两句总结了诗人此次登山之旅,是一次超乎寻常、难以忘怀的经历。而“山下虚行二十年”则是诗人对自己过去二十年间对自然美景追求和探索的一种回顾,表达了一种时间流逝与个人经历的深刻感悟。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豪放情怀和深厚的山水情结,也展现了中国古典诗词对自然美景描绘的高超技艺。

收录诗词(4294)

杨万里(宋)

成就

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经历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 字:廷秀
  • 号:诚斋
  • 籍贯: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
  • 生卒年: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

相关古诗词

登度雪台

金沙岁岁占先回,不等荼糜一并来。

今岁香红与香雪,两花同日忽齐开。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登度雪台观金沙荼?

金沙瓶子荼糜粟,一一尖红映圜绿。

只销三日雨和风,化作真珠堆锦褥。

饶渠飞度雪前开,开了却吹香雪来。

红红白白照天半,醉倚雕栏眼凌乱。

形式: 古风

登度雪台下临桃李径

桃花夹外李当中,三径花开两径红。

独绕画檐无个事,自携团扇扑黄蜂。

形式: 七言绝句

登楚州城

望中白处日争明,个是淮河冻作冰。

此去中原三里许,一条玉带界天横。

形式: 七言绝句